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游客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屠巷村金色麦田旁的“村咖”休闲游玩。杨 东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传统景区之外,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到广袤乡野间体验“乡味”。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如火如荼:游客人数高速增长
初夏清晨,浙江安吉余村的竹海尚未被游客的脚步惊醒,上海白领陈曦已经坐在民宿露台上,看薄雾从山坳间漫过。
“这里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她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配图是远处的茶山与一杯安吉白茶。
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安吉的旅游在今年“五一”假期表现依然抢眼:全县累计接待全域游客22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9亿元,热门民宿一房难求。
“我们不仅真切感受到乡村旅游的火爆,而且注意到这种火爆来自游客内心的真需求、真热爱、真享受。”长期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说。
观赏福建官洋村历史悠久的土楼、参与浙江溪头村“不灭窑火”活动、体验广西大寨村的农耕文化……乡村,也给了“中国游”的入境客人无数惊喜。
在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来自海外的乡村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了71%。
截至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位列世界第一。这些乡村不仅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标杆”,也向世界展示着美丽中国。
亲近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旅游为何如此火热?关键“密码”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乡土中国具有天然吸引力。
在田野林间采摘徒步、在民居老宅中体验民俗文化、在大锅土灶旁品尝有机食材……乡村旅游的原真性和体验性,正呼应着当代人向往的“诗意栖居”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多年来的发展和建设,乡村旅游也已稳步向高端化和精品化迈进,业态不断丰富,服务更加舒心。
今年4月开业的携程度假农庄芮城黄河湾联营店,坐拥一线黄河生态景观,主打高端民宿体验,开业以来预订量持续走高。
“乡村旅游早已不等于农家乐。”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随着高端住宿、高端餐饮、独特文化体验等不断落地融合,乡村的新面貌吸引了更多城乡居民到访。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发展旅游就是发展自家产业。
云南阿者科村,坐拥世界级的哈尼梯田景观,却一度面临产业单薄、梯田亩产低等问题,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
2018年起,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保继刚提出的一项“阿者科计划”改变了这里:村民将村落、梯田、生活方式构成的整体作为“旅游吸引物”入股旅游村集体公司,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脱贫、减贫和文化遗产保护。2024年,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品牌构建:小村庄蕴含大潜能
专家指出,乡村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加强乡村旅游新形象建构,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品质。
——借助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文旅生态。
在北京怀柔桥梓镇,漫山慢水·小毛驴农场与中国农科院共建起示范基地。2025年春耕季,农场推出的“插秧节+AR古农书”体验,单日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
——通过品牌化战略打造乡村旅游矩阵。
2024年以来,吉林省吉林市以“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戏雪、四季游”为脉络,将散落的乡村景点串珠成链,精心设计21个旅游主题、95个具体点位,形成图文并茂的深度旅游攻略,让游客随手获取“一村一景一特色”的游玩指南。
——强化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要探索更多的方式,推动创意设计、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让中外游客感受到中国乡村风光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戴斌说。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徐壮、杨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