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撰文 刘 真 高怡妍 钟鑫媛
图片由解放街道提供
初夏时节,漫步南湖区解放街道,只见道路宽阔笔直,撑开了城市发展的布局;城市绿化连线成片,串联起城市品质的内涵,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解放街道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通过多方联动、创新机制、强化执法,在破解停车难题、焕新商业街区、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品质南湖”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政企民协同破局
释放城市治理“共治力”
“顾客再也不用担心停车问题了!”今年,解放桥下新增的17个免费停车位让吴越人家酒店负责人感慨不已。
解放街道始终以“共治共享”理念为核心,通过搭建多方协作平台,破解城市治理中的难题。今年年初,解放桥下新增的免费停车位成为政企民协同的典范案例。
该区域因产权归属复杂、商户与居民矛盾突出,长期陷入“执法难、管理难”困境。为此,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解放中队主动作为,联合商户代表以及相关部门开展10余次现场办公,厘清产权边界,清理“僵尸车”腾挪空间,最终实现道路资源与红线内空间统筹利用。同时,解放街道还要求商户签订责任书,承诺规范管理,明确“违停第一责任人”义务,既保障盲道畅通,又优化营商环境。
类似的协同机制在春波坊商业街整治中全面推行。面对建成27年的老街流动摊贩扎堆、停车混乱等顽疾,解放街道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形成了物业牵头、社区宣传、保洁配合、执法部门保障的联动模式。每周对春波坊内乱搭乱建开展清理行动,以“清”促“改”,逐步改变商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物业也在通道内对原有的文明经营线进行了重新施划,方便后续长效管理。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精于品质,终于为民。城市清晰可见的变化,折射出解放街道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解放街道针对辖区共性难题,建立“问题清单化、责任网格化、整改闭环化”机制,推动解决产权纠纷、设施老化等历史遗留问题。
例如,在秋泾桥街南侧闲置地块整治中,解放街道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完成微改造,将原本“脏乱差”角落变为居民休憩空间。这种“政府主导、企业担责、群众参与”的模式,成为解放街道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绣花”功夫抓细节
绘就城市品质“工笔画”
“我们理解大家生活不易,但占道经营影响了正常秩序,希望大家能够配合工作。”“车辆不要乱停,前面有停车位。”“门前属于公共区域,不能私自占用。”……每天,执法人员穿梭在大街小巷“精描细绘”,为市民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增色”。
城市治理的精度决定民生温度。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打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解放街道以“网格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为抓手,将精细化触角延伸至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民生一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小菜场连接着大民生,农贸市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环境的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过去,凌塘路幸福里邻里中心农贸市场周边曾存在非机动车乱停、污水横流等问题。解放街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推行“责任田”管理模式,明确菜场物业与尚德央座大厦管理方区域边界,建立了“第三方保序员驻点+执法队定期巡查”机制。
在此基础上,解放街道从细节着手,通过加装充电桩、改造排水设施,解决飞线充电与污水横流问题,并对背街小巷开展拉网式排查,修复破损路面,清理卫生死角,持续升级改造农贸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安心、舒适的购物体验,打造一个设施完备、规划合理、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的综合市场。
一支专业高效的执法队伍是城市治理的基石。区综合行政执法队解放中队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构建“培训+考核+监督”全链条管理体系,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为先”理念,通过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双向发力,推动城市管理效能与民生服务水平同步提升,实现“看得见、管得着”的基层执法突破。
细节提升的案例遍布大街小巷。在三元路、大东路等主干道,解放街道开展人行道基础设施改造,重新施划非机动车位,清理绿化带垃圾,整治店外出摊;针对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启动“拉网式排查+专项整治”,清除堆放杂物,清运建筑垃圾,修复破损路面;就连垃圾分类这样的“关键小事”也纳入精细化管理框架——创新“一小区一方案”模式,通过定制化桶边督导、物业考核奖励等机制,推动辖区小区分类准确率提升。
从停车位的科学施划到老街巷的精致更新,从执法方式的创新突破到民生诉求的暖心回应,解放街道用“共治”凝聚合力,以“绣花”雕琢品质,凭“铁军”夯实根基,使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