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文字 金睿敏
摄影 徐志伟 徐孜忱 整理 杨 枫
在秀洲人的童年记忆里,鸡蛋糕必须拥有姓名!走,一起去新塍古镇逛逛,探寻那藏在时光深处的古早味。
初夏的午后,尚未走到新塍镇“老沈鸡蛋糕”店门前,阵阵焦糖香已扑鼻而来。店主沈强系着围裙,正将豆沙拌入面糊。
这家仅13平方米的小店,承载着几代人的手艺,也封存着许多秀洲人记忆中的“童年味道”。
那时,沈老板的爷爷在学校门口支起一个煤饼炉,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鸡蛋糕。“当时5角钱能买2个,放学时很多孩子都会来买。”沈老板回忆起童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时光流转到2005年,沈老板的父亲接过父辈的手艺,开了一家糕饼店,主要做月饼等传统糕点。但不少尝过爷爷做的鸡蛋糕的老顾客,总是惦记着那个味道,时不时就来店里询问:“什么时候再做鸡蛋糕呀?”
这些念念不忘的询问,成了沈老板心里的一个结。
2015年,沈老板决定重拾这份家族技艺。一开始,他只是在糕饼店旁边支了个小摊,专门做鸡蛋糕。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小摊后来变成了固定的小木屋。
“很多上世纪80年代吃过我爷爷做的鸡蛋糕的老顾客,现在还会来买,后来他们的子女也成了常客。”沈老板感慨道,看着顾客从父辈吃到子辈,这份跨越代际的喜爱,让他更加坚定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我们的鸡蛋糕里是没有鸡蛋的。”沈老板开始卖起关子。没有鸡蛋,却能叫鸡蛋糕,还能让人念念不忘,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这就要从凌晨5点的准备工作说起。每天凌晨5点,沈老板就开始准备食材。新鲜猪板油需要提前一天切丁,用白糖腌制去腥,这是鸡蛋糕的“灵魂”;豆沙要选用红小豆,洗净后手工熬煮,制成细腻的豆沙;而秘制面糊更是讲究,除了全程零添加,面糊的浓稠度也相当重要。
当这些食材在案板上一一备齐,“老沈鸡蛋糕”也就开始营业了。
“火候是关键。”沈老板一边熟练地刷油、铺面糊,一边介绍,“火大了焦苦,火小了塌软,全凭手感。”
只见他先在预热过的铸铁模具里刷油,待听到滋滋响声,便将面糊倒入模具,拌入豆沙馅,再覆上一层面糊,最后在顶端铺上腌制好的猪板油和芝麻,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毫不拖沓。
最妙的当数做焦糖这一步。沈老板将做焦糖的铁皮盖子称为“副板”,在滚烫的“副板”上撒上一把白糖,等糖刚开始冒小泡,他手腕猛地发力,将已成型的糕体精准扣在“副板”上。五六分钟后揭开,一锅带着琥珀色焦糖脆壳、内里蓬松湿润的鸡蛋糕便新鲜出炉了。
老沈鸡蛋糕的精髓就在这层薄如蝉翼的琥珀色糖衣,轻轻一咬,焦糖脆壳“咔嚓”碎裂,浓郁的甜香裹着热乎气直蹿口腔。
“一锅是7个,高峰期两个炉子同时开,两人配合才能跟得上客流,一天最多能卖1000多个呢。”沈老板言语间满是自豪。每到周末,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还有不少老顾客会提前打电话或发微信定制,特意嘱咐“豆沙多放些、猪肉丁多来点”,一买就是好几锅。
传承的接力棒,如今已交到沈老板21岁儿子的手中。“他从小看我做,根本不用多教,点几个关键步骤就会了。”沈老板欣慰地说。除了坚守传统口味,店里也在尝试创新,比如鲜肉梅花糕。
这份没有鸡蛋的鸡蛋糕,不仅是一块点心,更是秀洲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如果你路过新塍,不妨停下脚步,买一块带着焦糖香的鸡蛋糕,让这份跨越三十多年的温暖在舌尖慢慢化开……
下一篇:闽南褶皱里的生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