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编者的话:日本媒体近日报道称,美国与英国、中国就下调关税达成协议后,日本政府内部出现了焦虑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日美在贸易领域激烈交锋,阴影至今挥之不去。从多个领域“日本第一”到“失去的三十年”,日本仍在承受这中间的巨大落差。本期“日美贸易冲突启示”访谈录的受访者是旅日华人经济评论家莫邦富,他已在日本生活工作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高光时刻及低谷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莫邦富认为,经济停滞不前让日本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但他表示,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中做了两件大事,核心都是打造日本的软实力。这方面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制造”帮日本化解经济冲击波
环球时报:过去40年,您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巅峰时刻以及“失去的三十年”。能否以您的视角,还原一下处在经济巅峰时的日本社会是怎样的?
莫邦富:1985年我来到日本。日本当时有一个“千日元老公”的说法,妻子给丈夫一天的零花钱是1000日元,当时买一个盒饭500日元,再喝杯咖啡、抽包烟基本上就花完了。
有日本中产家庭曾给我看过他们的日常开销:30万日元月收入扣掉税以后只有24万,大头要交房租或还房贷,还有水电费等杂七杂八费用。如果妻子不工作,每月能剩下的钱也就七八万日元,存银行3万,剩下5万是夫妻双方的零花钱,可以说一般的中产家庭也不是很宽裕。
1985年日本被迫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人纷纷到海外投资。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达到最高峰。当年,我到美国夏威夷,当地人告诉我,夏威夷可以做高尔夫球场的山谷,很多都被日本人买下来了。很多靠近海边的酒店,也被日本人买了下来。
环球时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整个社会是什么样?
莫邦富:当时最直观的感受是,房价一下子掉下来了。此前东京低于5000万日元的房子非常少,1992年以后,市面上待售的5000万日元以下的公寓开始多了起来。
另外一点感受是,日本百元商店逐渐兴起。中国义乌产的商品,大量摆放在日本百元店的货架上。买套餐具,如果是日本国产的,起码要花5万日元,但在百元商店,花5000日元就能搞定。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多少,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化解掉很大一部分经济冲击波。
“失去的三十年”,日没忘打造软实力
环球时报:据您观察,“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在哪些领域加强了建设?
莫邦富: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中,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把以日餐为代表的美食文化推向全球;第二件,学好莱坞,以索尼为代表的企业将影视文化发扬光大。两件事的核心目的都是打造日本的软实力。
现在日本人似乎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但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一些国家被称为“经济动物”,意思是他们只知道赚钱。日本农民协会简称“农协”,经常有人骂日本人就是个“农协”,类似称其是“乡巴佬”。
日本人改变形象的手段之一,就是发展美食经济。日元被迫升值后,进口商品变得便宜,西班牙火腿、法国和意大利的红酒充斥市场,日本美食行业认真向法餐学习,餐饮行业慢慢成长,并逐渐开辟国际市场。
1979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发出“随身听”,为传播日本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现代工具。例如,大家熟悉的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就传遍整个亚洲。这就是文化输出的软实力。我在介绍这首歌的时候,经常说这是日本的“农民工之歌”,讲述的是主人公背井离乡到城里去打工,思念家乡的老母亲和老父亲。想想看,我们有没有这样一首歌,像《北国之春》这样传唱海外?假如我们每年有10部像电影《哪吒2》或游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文化产品面世,就会将中国的形象提到一个新高度,中国的软实力也可以大大增强。
环球时报:8年前,您在采访中提及,日本很多年轻人不想出国留学,日本人的学习意愿大大衰退。日本年轻人现在还是这个状态吗?
莫邦富:“失去的三十年”意味着什么?当时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已经50多岁,临近退休了。30年中,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下降。很多日本企业的业绩让员工产生一个非常悲观的观点——我努不努力,成绩都没去年好,那我干脆放弃挣扎,开始躺平。30年过去,后果很可怕。不仅这一代人不努力,还给后面年轻人留下了“不需要努力”的印象。
和日本七八十岁的人聊天时,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旺盛的能量,到现在这些老人还想着能不能发明一种新产品把局面扭转过来,因为这一代人有成功经验。但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没有成功经验,只有失败经验,接连的打击摧垮了年轻一代,最后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躺平现象。
前面我提到索尼“随身听”,但如今,我们身边有什么产品是日本的?我的电脑是日本科技巨头NEC生产的,但NEC已被中国联想收购,我的手机是美国苹果的,装的是韩国聊天软件LINE……曾经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几乎什么都没留下。
“中国是继续发展的世界第二”
环球时报:对于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结果,日本社会有何评价?
莫邦富:总要有人站出来与霸权主义做斗争。从中美日内瓦会谈来看,中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美国发现压不住对方的时候,就会选择妥协。
1990年,我在东京街头听广播说,“中国的GDP正在追赶东京都的GDP”。听到这个消息,我在街头差点“晕”过去,那时一个东京都就能把中国的经济实力覆盖掉,当时真的感觉,中国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赶上日本。
20年后的2010年,当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时,日本一个知名经济团体的负责人跟我交流,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日本的世界第二和中国的世界第二是不一样的。日本的第二是我们做到顶级之后的第二,而中国的第二是会继续发展的第二。”他的话也让我明白,为什么一直以来,美国对中国戒心会这么大。
环球时报:一直以来您都非常关注中企出海。在您看来,中国企业现在开拓海外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莫邦富:20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出海。义乌小商品的流动轨迹让我十分震惊。我曾在迪拜码头看到堆积如山的义乌商品。当地人告诉我,这些商品很快会被装上许多更小的船,穿过运河,往沙漠更深处转运,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我在义乌看到一个卖牙签的老太太,她一盒牙签的利润只有5厘,不足一分钱。但就是这样的牙签,她一天能挣1500美元。
如果一盒牙签能赚5分钱,义乌人会说这不是好生意。为什么?你能赚5分钱,大家都会蜂拥而上抢做生意,但你只能赚5厘,谁都不敢随便做。一些中国企业把一个黄金价的产品做成白菜价,靠着这5厘钱积累起来的资本,一点点发展壮大。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已经到了必须改换新赛道的时候,中国企业要做更多有知识产权、有原创特点的新产品,才能把生意长久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