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余林社区青年职工服务中心的大门,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尤克里里课程的学员们正专注地拨动琴弦,一旁的非遗绒花工坊里,几位青年职工用扭扭棒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创意花束。这里既是课堂,更是青年融入这个城市街道的“家门口阵地”。
这是邗江区推行“家门口”党建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邗江区聚焦蒋王街道等城市新青年流入地,从空间、平台、服务3个维度出发,不断拓宽党群服务半径,通过“好阵地、好平台、好服务”让青年从“流入者”变为“参与者”,在“乐活”中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青年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建设就跟到哪里。”余林社区党委书记蒋军介绍。邗江区依托区青年职工服务中心这一“核心阵地”,打造“邗梦启航·青年汇聚地”品牌,推出“邗知启航、邗悦相聚、邗心润泽、邗益同行”四大板块服务,覆盖教育培训、社交娱乐、公益志愿等多元需求。中心内,扬工院学生李萌手把手教居民制作花艺,作品通过企业渠道转化为公益资金;青年议事会上,15名代表围绕延时服务、课程拓展等议题热烈讨论。这里不仅是服务阵地,更成为资源汇聚的能量场,机关部门、高校、企业纷纷入驻,政策、课程、资金、志愿力量在此交融,形成“募集—匹配—反哺”的闭环生态链。
作为邗江区“家门口”党建试点之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被注入蒋王街道的每个角落。青年夜校开设烙画、爵士舞、AI科普等25门课程,400多名学员中,有人从“零基础”成长为社区乐队成员;艺数+创新工坊联动扬工院、扬大等高校师资,推出短视频创作、非遗体验等课程,学员作品直接对接企业需求;青年妈妈读书沙龙每周三午间开播,线上线下的互动让职场女性找到共鸣。而“蒋小团”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更为社区添彩——志愿者凭身份卡可享商圈折扣,累计服务10次还能解锁“惊喜盲盒”。外卖小哥在这里歇脚充电,白领青年在共享音乐空间组建乐队,互联网从业者通过即兴戏剧工坊结识伙伴……“以前觉得社区服务是‘单向给予’,现在发现我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在笛莎直播基地工作的张先生感慨道。
从“流入”到“融入”,能够让事业生根发芽的平台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催化剂,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在四联村的乡野间同样生动上演。85后设计师王奕楠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柴门,将坍塌的农房改造成网红“淞见草堂”,夯土墙保留着房主30年前刻下的身高标记,茅草凉亭下飘着现磨咖啡的香气。一条抖音短视频让这里爆火,沪牌、浙牌轿车挤满停车场,内蒙古的游客专程赶来打卡。村里趁势将周边闲置民宅打造成现代化小院,吸引更多青年创业。“要让每个角落都讲得出故事。”王奕楠抚摸着斑驳的土墙说。如今,“淞见草堂”南侧的旧屋已挂上新招牌“别家咖啡”,砖窑烤炉飘出面包香气,亲子家庭在此体验手作乐趣。四联村党总支书记汤铭笑道:“有了好平台,青年来了,村子就活了。”
什么是好的服务?蒋王作为区级试点,给出的答案是:服务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寒假期间,街道为青年职工子女“寒假班”开设木偶研学、无人机航模等18门课程,300多个孩子笑声不断;暑期托管班持续28天,成为职工口中的“放心品牌”。社区有声图书馆扫码即听万本有声书,把碎片时间化为知识养分;商圈志愿服务联盟联合林肯健身、Tims咖啡等企业,每月推出主题活动,让青年“学起来、乐起来、动起来”。而“家门口党建”更将触角延伸至楼宇、商圈、新兴企业。笛莎智慧大厦开辟创业孵化空间,高校工作室通过作品销售反哺公益,青年劳模祁贵仁在农业园区建起水果黄瓜基因库,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的创新,在于资源的精准整合与人的主动参与。”蒋王街道以党建联盟凝聚10家重点企业、3所高校力量,孵化12个创业项目,培育出“即兴戏剧工坊”“公益市集”等特色品牌,让400余名青年在跨界“破圈”中找到归属。今年以来,60余场主题活动服务超3000人次,青年参与率提升40%,满意度达92%。
如今,邗江区正以“三好”为动力驱动“红色引擎”持续发力。这里没有旁观者,只有生力军;没有边界,只有融合。当尤克里里的旋律从服务中心飘向云锦水街,当“淞见草堂”的咖啡香浸润乡村田野,一幅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乐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邗组宣 蒋宣
上一篇:中非智库论坛在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