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六安广播电视网
在皖北小城利辛,从智能纺机吐出的纱线,到时尚品牌的成衣出厂,不出县城就能完成全产业链闭环。当地政府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超级裁缝铺”,让老行业织出新图景,来看记者的探访。
在亳州市利辛县,雪纺纺织刚投产的智能涡流纺机正高速运转、吞纱吐丝。干了30多年挡车工的蔡红英,只需轻点电子屏幕,就能轻松控制7台纺机,600多枚纱锭以平均每分钟500米的速度纺纱成线。
亳州市利辛县雪纺纺织有限公司二期智能涡流纺车间 挡车工 蔡红英
一点也不吃力,相当于以前的工作量的1/3都不到,我们一期二期加起来90多号人,每一天的产值(能)是60多吨,以前4000多人 一天只有10来吨。
雪纺纺织的母公司是“翰联色纺”。作为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全球色纺颜色种类最全的“物理配方”,却一度受制于产能瓶颈。
亳州市利辛县雪纺纺织有限公司办公室 经理 朱晓丽
(如果)产能更大一点,我们就资金方面要投入很大,一条生产线是550万(元),40台就是2个多亿(元),资金链来说是很大的一道坎。
转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当地政府把纺织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布局。利辛县工投公司通过细致调研、多方论证,为翰联色纺注资2亿多元,共同成立了雪纺纺织,启动了以“数智化”为核心的设备更新、产能再造。
亳州市利辛县雪纺纺织有限公司办公室 经理 朱晓丽
资金链、场地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帮我们有效地去解决掉,我们现在产能已经翻了好多倍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 ,这也是起不来的。
向智能化转型,带动纺织行业突围,这两年利辛县陆续培育轻纺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纺纱产能上去了,这对于全县轻纺服饰产业来说只是开了个头。成衣制造业又如何实现从低端代工向中高端品牌转型呢?当地筛选优质企业,推动自主品牌创新。对此,被寄予厚望的国外品牌代加工企业负责人姚建波喜忧参半。
亳州市利辛县凌盛服饰有限公司 董事长 姚建波
因为自创品牌不是那么容易创的,我们身边一些人也是尝试过这个东西,成功几率其实是不大的,说白了。
受制于原料和品牌商两头堵的压力,代加工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瞄准这一痛点,利辛县从成衣原料供应、市场推广销售、研发力量引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通产业协同内循环。2024年,姚建波抢抓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机遇,创立了自有品牌,半年间,多个系列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亳州市利辛县凌盛服饰有限公司 董事长 姚建波
既然在做这个事业,创自主品牌这一条路是必须要走的,当地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非常大,最终我们下定决心就是干。
亳州市利辛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局长 刘付荣
形象地说,各个企业现在就像一个同心圆,从原材料到中间的生产环节,到最终形成一件衣,不出利辛就能完成我们整个链条的这么一个配套。
依托当地纺织基材优势,同在一个园区的自创品牌“伯希和”,今年一季度产值达9.25亿元,增长79.8%;阿珂姆、京盛和等6家服饰企业产值也都增长超过40%,实现集群进阶。
亳州市利辛县轻纺服饰发展办公室 工作人员 李 舜
实现了从纺、织、染、衣4大链条 我们均有突破,他们都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协同作战,就是说一旦我们企业接到订单 ,我们两个小时就可以响应,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原材料的供应,立即投入生产。
从一根纱到一件衣,利辛县育链主、搭平台、强品牌,着力构建“纱、布、染、衣”生态产业链,2024年,全县轻纺服饰产业首次跨过百亿,达130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实现轻纺服饰产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47.5%,带动全县规模工业增长22.8%。
亳州市利辛县 副县长 陈静
从“分散”到“集聚” 从“贴牌”到“品牌” 从“织造”到“智造”,加快构建协同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力争今年年底我们“一块布”,全产业链产值能够跨上第二个百亿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