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陈艳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这一重要论述更深刻揭示了西部地区在国家全面开放格局中的特殊使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西部地区发展指明方向。不仅是对西部省份开放发展的精准定位,更揭示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西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开放为突破口,创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
融入全面开放格局,蕴含着以开放重构竞争优势的发展哲学。当前,西部地区正以开放为引擎,突破地理内陆的先天约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新时代西部省份开放发展已超越传统外贸范畴,升级为要素重组、动能转换的系统工程。从物理通道建设到制度规则对接,从产业协同发展到数字治理创新,西部地区正在书写“地理内陆”向“开放枢纽”嬗变的时代答卷。这种发展范式的转型,不仅是对“双循环”战略的实践回应,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政治担当,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的西部智慧。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如何以全方位开放突破地理局限,以制度创新重构竞争优势,以融合发展实现能级跃升,是西部地区能否以高质量的发展实践更好肩负起中国式现代化西部担当的关键。
以市场融通重构要素配置格局。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西部地区正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破除地理阻隔,渝贵铁路、贵南高铁等干线铁路的贯通,重庆果园港多式联运体系的完善,构建起连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立体通道网络。截至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物运输品类已增加到1166种,辐射我国18个省(区、市)73个城市156个站点,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及地区的548个港口。这种物理空间的突破不仅加速了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更倒逼制度层面的“软改革”—重庆试点铁海联运“一单制”,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贵州创新口岸功能整合机制,力图破解传统内陆省份开放平台能级不足的困境,打造全国首个综保型国际陆港—贵阳国际陆港,创新“贵广铁海联运一港通”模式,实现货物在贵阳完成申报查验后原箱直达广州南沙港,物流时间大大缩短。近年来,西部地区以内陆开放创新积极推动金融互联互通,初步形成覆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5年重庆聚焦“通道金融”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以市场融通为目标,西部地区正加快与其他地区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推进东西部协作中的长江黄金水道、黔粤物流通道、“粤滇·澜湄线”等物流通道建设,推进东西部“一网通办”和数据共享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倒逼自身培育和壮大经营主体,破除制度“软约束”,带来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以通道经济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当基础设施投资突破临界点,发生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升级,土地、劳动力等静态比较优势就将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这使得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历史性机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叠加,为西部地区“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当前,西部各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特点,正通过差异化定位、产业协同及跨区域联动等方式将物流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重庆作为通道的核心枢纽,吸引了众多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形成了较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四川则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培育了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贵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磷矿资源“富矿精开”,全国每3辆磷系电池新能源车就有1辆搭载“贵州磷”。在毕节,脱硫石膏通过“毕节—防城港—越南(锦普码头)”铁海联运专列实现整船出海,2.1万吨工业固废“变废为宝”。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西部地区正凭借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机遇,推动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调整。通过通道共享共建,打造合作开放、互联互通的纽带,西部省份正逐渐从“地理内陆”转变为“开放枢纽”。
以区域协同释放乘数效应。融入全面开放格局绝非低水平外循环,而是通过创新要素积聚形成“开放—改革—创新”的螺旋上升机制,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培育动能,形成“双循环”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成都医学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协同创新,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种“双核驱动”模式验证了区域协同的战略价值。更深层次的协同体现在制度创新层面:重庆推进铁海联运“一单制”改革,打破运输壁垒;海关总署出台15项支持措施,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在西部先行先试;新疆自贸区喀什片区实现“一次通关、多国通行”,推动沿边开放提质增效。贵州主动向北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产业向西转移“桥头堡”;向南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黔粤共建产业园区吸引华为、腾讯等500强企业落户。而宁夏“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签约9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更彰显西部从“承接转移”向“主动出海”的转变。西部地区主动融入全面开放格局,不仅能建立起内部常态化的联动机制,还能加强与东部及其他区域的协同合作,积极打造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让西部地区的资源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得到更高效地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协同经济优势,实现有效市场竞争,为西部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以数智赋能提升开放能级。伴随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正重塑西部开放形态,新通道不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通道的智能感知、通信和调度能力。沿线省域不断加快对本地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积极研发智能微投、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差异化产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西部陆海新通道数智算力中心支撑起数字化的数智自贸港APP、数字商务跨境贸易及基于数字服务的智慧安防、智慧市政、智慧通关等智能化场景。通过通道统一公共信息平台、进出口数字贸易平台建设,强化通道沿线地区的信息集成和制度协同,使得新通道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得到有效整合,提升了通道效率。贵阳已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宁夏等西部省(区)因超前谋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增速近年来名列前茅,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稳固支撑。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分局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陆海新通道贷”等20多项通道专属金融产品。这种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作者为贵州大学副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