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原
抗战时期,从上海转武汉再迁重庆的“中国抗日孩子剧团”,一路走来,处处受到党组织的嘘寒问暖,使孩子们在艰苦的烽火年代茁壮成长。
1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铁蹄践踏东三省,随即入侵上海。当时以上海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批中小学生,自发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国难教育社党组织专门委派中共党员吴新稼前往,并于9月3日成立孩子剧团,吴新稼为干事长(后改为团长),隶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由郭沫若领导。
从此,吴新稼担起孩子剧团领头人的重任,带领孩子们在大街小巷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这个剧团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因日本鬼子入侵而家破人亡、亲人分离、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为了不当亡国奴,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宣传抗日,在城市和农村演出了不少提振抗日士气的戏剧,如《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人丹胡子》等。
1937年8月,日军向上海发动猛攻,淞沪会战拉开帷幕。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区沦陷。上海沦陷后,孩子剧团开始奔赴内地宣传抗日。但此时的剧团没有钱,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到电台播音,许多热心的爱国人士听了播音后纷纷捐款,这样方能免遭解散的厄运。当时的孩子剧团共有22个小朋友,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8岁,靠着各方捐来的三百元钱,孩子们分批化装成难民,冲破日寇吴淞口封锁线,辗转苏北、河南等地,一路伴着抗战歌声,来到了湖北武汉。
2
背井离乡辗转武汉
1938年冬天的武汉,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孩子们经过艰难跋涉,脚已走软,疲惫不堪。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年龄小的都拖病了,很多孩子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来。这群八九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离乡背井,举目无亲,吃住怎么办呢?
在剧团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共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专门委派邓颖超到湖北汉口洪益巷培心小学,向孩子们嘘寒问暖。邓颖超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她代表周恩来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全体同志,向大家表示慰问。孩子们围着邓颖超,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妈妈一样,欢呼雀跃。
当天下午,周恩来又委派贴身警卫员吴志坚,领着一辆大卡车接孩子剧团全体成员到八路军办事处,专门举行欢迎会。孩子们来到八路军办事处时,邓颖超和许多“红小鬼”(年龄小的八路军战士)早就等在大门口迎接。欢迎会场设在二楼,沿路的墙壁上贴着“欢迎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孩子剧团!”“小孩子英勇的精神是大孩子的榜样!”“小孩子,大孩子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会场里,各色花绒线五彩缤纷地挂在天花板上,四壁还挂了许多八路军战斗生活的照片。
这时,一位身着灰色棉布军装的中年人,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后面还有几位警卫员。欢迎会的小主人向孩子们介绍说:“这是周恩来同志。”这就是孩子们想见又从来没看见过的周恩来,大家立刻热烈鼓掌,接着小主人又介绍了叶剑英、博古、叶挺和郭沫若等人。
周恩来特别关心剧团的孩子们,他仔细了解孩子们的简历,听孩子们演唱《孩子剧团团歌》。他边听边点头,为孩子们不断鼓掌。孩子们唱起《流浪儿》:“我们都是流浪儿,流落街头没饭吃,爸爸妈妈全被杀……”唱着唱着,在场的人们感动得泪水涟涟。周恩来牵着孩子们的手,深情地告诉孩子们,我们有共产党,曙光就在前头,明天定会美好!为安慰孩子们,邓颖超指着桌上的糖果笑着对大家说:“吃吧,看谁吃得多……”
欢迎会开得十分感人,周恩来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说,孩子剧团在敌人炮火中诞生,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斗争很不容易。他要求八路军的小战士们要向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学习。他还鼓励孩子们说,大家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热情接待,给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增添了无穷力量。之后,孩子剧团首先在武汉市青年会举行了抗日戏剧公演,接着又到工厂、医院、学校和街头演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深受市民欢迎。
随着战事的变化,武汉告急,党组织决定将孩子剧团由武汉转移到桂林,再由桂林转移到抗战大后方重庆。
3
川渝城乡留下孩子们的歌声
1939年1月8日,历经一年零两个月辗转,抗日孩子剧团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到达桂林。
当时,相当多的全国各地文化人聚集在桂林,经常开展抗日文化活动。孩子剧团的演员们与聚集在桂林的全国各地的儿童,每周举行一次座谈会,研究如何开展儿童工作,并进行儿童联合大演出,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孩子剧团在桂林的时间很短暂,1月10日,伴随着文化三厅的改组,孩子剧团开始向大后方重庆转移。
刚到重庆不久,恰逢重庆举行抗战儿童戏剧公演,孩子们因此结识了很多少年朋友。剧团与其他的儿童团体联合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活动,成立了重庆市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儿童节的那天,孩子剧团和别的儿童团体及周边小学一起,举行了抗战儿童戏剧演出、演讲比赛、儿童歌咏大会,沉闷的山城传唱着抗日的歌声,吹响了童心抗战的号角。
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孩子剧团与抗战团体交流学习,邀请各儿童团体举行座谈会,商讨儿童团体今后的工作计划。此后,还举办了慰劳伤兵及出征将士家属大会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剧团还邀请教育家陶行知做讲演,请郭沫若讲抗战中小朋友怎样工作,请赵启海指导大家唱歌等。
周恩来很关注孩子剧团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他说:“孩子剧团不宜久留重庆城,应尽快到四川省各县作巡回宣传,四川省许多偏僻城乡的老百姓,到现在还不知道中国爆发了全面抗战这回事哩!”于是,孩子剧团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分成两队前往四川各地,进行抗敌救亡文化宣传工作。此后,川渝许多城乡都留下了孩子剧团的足迹,回响着孩子们抗战的歌声。
4
“雾季公演”有孩子们的身影
1940年中秋节的夜晚,周恩来和邓颖超到重庆赖家桥全家院子看望郭沫若。当时的孩子剧团,正与郭沫若同院居住,当晚正在举行晚会,周恩来和邓颖超听了孩子们唱歌、看了孩子们演戏,大家都非常开心。1940年12月,孩子剧团应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委员会邀请,与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共同举办了一次对苏联音乐广播的演出活动。这次演出,孩子们施展才艺,潜心演出,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重庆阴云密布,妖雾弥漫。当年10月,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山城文艺界以戏剧为武器,拉开“雾季公演”大幕,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大力提振抗战士气、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孩子剧团也积极参与,他们参加了轰动一时的《屈原》《棠棣之花》等戏剧的演出。同时,剧团还编排、演出了自己创作的《乐园进行曲》等儿童戏剧。孩子们的精彩演出,给山城市民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42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施展手段,让国民党三青团人员前来接管孩子剧团。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党组织决定把孩子剧团化整为零,将团内骨干和大部分团员成功从重庆撤了出来,并且根据每人不同的情况,有的分散到学校去读书、有的送往延安继续工作、有的送到东江纵队参加战斗。还有的孩子,则参加了其他的革命团体,坚持在国统区进行文艺宣传工作。党组织的未雨绸缪,解决了抗日孩子剧团孩子们的后顾之忧。
烽火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关爱下,抗日孩子剧团艺术奇葩独放、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们为抗战奉献童心,奏响了中国儿童抗战文化的乐章,在抗战史上留下耀眼的篇章。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