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市工商联紧扣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针对企业“招工难”与高校“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创新开展校企“双进双促”活动,搭建“政校企”协同发展桥梁,着力推动人才、技术、产业深度融合,为民营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
把脉发展痛点 锚定校企合作新方向
长治市作为山西中部转型发展重镇,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50%的GDP、60%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但随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一才难求”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研发人才短缺、技术转化滞后等瓶颈;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人才供需错配。
为破解这一难题,长治市工商联深入20余家重点企业调研,召开校企座谈会,梳理出“人才结构失衡、产教融合不深、成果转化不畅”三大共性问题。立足“两个健康”工作主题,联合市政协、市人社局、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等部门,谋划“企业走进院校、院校走入企业”双向互动机制,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促进学生就业、促进企业发展”双促目标,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构建全链服务 激活产教融合新动能
自“双进双促”活动启动以来,长治市工商联推动“引企入校融资源、引智入企融技术、引产入教融标准”,让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引企入校,打通人才培养“最先一公里”。组织多家龙头企业走进山西科技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开展“企业家进课堂”“厂区搬到校园里”等活动,企业家深入实训基地,与院校共商“订单班”培养方案。如山西高科华烨集团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签订“LED光电专班”协议,定向培养光学设计、智能装备维护等紧缺人才,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引智入企,破解技术转化“中梗阻”。实施“科技特派员入企”计划,从高校选派骨干教师组成服务团,深入振东制药、成功汽车等企业开展“技术问诊”。长治医学院专家团队与太行药业共建“中药现代化研发中心”,推动连翘、党参等道地药材深加工技术落地,预计年新增产值1.2亿元。
引产入教,打造就业服务“直通车”。组织民营企业招聘活动,2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工程师、新能源技术员等岗位500余个。创新“实习+就业”联动机制,鑫福和彩灯等文化企业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彩灯亮化项目实训”,学生参与设计的灯展项目获行业金奖。实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院校专业设置、科研成果目录,实现人才供需信息“一键匹配”。
深化协同创新 构建民企发展新生态
“双进双促”活动着力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政策层面,市工商联推动共建实训基地;机制层面,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促成项目签约;文化层面,举办“长治民营企业家进校园”讲座,分享“传统技艺创新”“二次创业转型”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到民企去、到一线去”的就业观。
当前,长治市处于产业转型“攻坚期”和民营经济“升级期”,长治市工商联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化“双进双促”活动,通过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建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学院,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精准对接”;通过搭建“数字赋能平台”,整合校企资源开发“长治工匠云”,为企业提供人才测评、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探索“校企合作贡献度”评价机制,让更多优质资源向产教融合领域集聚。
长治市工商联将秉持“服务民企、服务发展”,以“双进双促”为抓手,优化“引才、留才、用才”生态,助力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行稳致远。(王树立冯蓓莉)
上一篇:文化科大 | 今日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