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发视频称,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施琅墓成“放牛场”,草坪上随处是牛粪,引发热议。
对此,惠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皖新闻记者证实,施琅墓确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地是两地交界处,周边村民有时候会将牛羊放进去。针对博主反映的问题,他们已督促属地镇政府整改到位,接下来将加强管理,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
无独有偶,此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明王台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前,也被人发现放置了多个垃圾桶。5月20日,亳州市文物保护发展中心表示,已安排相关人员清理现场,事后会设置警示标语进行提醒。
无论是默许牛羊随意行走踩踏,任由古墓葬成为“放牧场”,还是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被垃圾桶“包围”,显然都并非文物保护应有的状态。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公布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但是就具体执行而言,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看管和保护乏力的状况。
造成类似问题的现实原因有很多,比如文保资金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在文物保护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并未充分发掘文物古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屈指可数;还有的文物资源因地处多地交界处,容易在不同部门、地方的互相推诿之间受到忽视。值得注意的是,面临上述困境的多是非热门文物资源,在有限的知名度下,很容易陷入“越是无人问津,越是日渐荒芜”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尴尬境况,还需充分开发文物古迹的人文底蕴,不能仅停留于为其戴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帽子。近些年,随着文旅事业的发展,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早已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打卡,而是期待有更多体验感、参与感。
对于相对“冷门”“小众”的景点而言,相关部门只有看到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的闪光点,着力挖掘和展现其文化魅力,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而当这些景点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及资金、人员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
以施琅墓为例,尽管客观来说,施琅的知名度算不上“顶流”,但无论是其个人生平事迹,还是其墓地和陵园所展现的地方丧葬习俗,其实都有不少值得挖掘的知识增量。此外,加强当地不同景点间的联动,将在地文化有机融入游客体验、打造文创产品,也能增强当地文旅行业的吸引力。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创新性探索值得借鉴。比如,有专家介绍,位于陕西省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秦公一号大墓,也曾面临资金不足、遗址价值阐释受限等问题。此后,当地通过依托遗址实体展现秦文化魅力,设置地宫模拟体验馆,展现墓主人联楚攻晋的外交策略、迁延之战、弭兵会盟等故事,以及开放石磬编钟体验区等多元方式,提升了自身知名度,探寻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可持续运作模式。
可见,要解决“施琅墓成放牧场”这类乱象,除了要在技术和人力上加强文物监管,堵上相关漏洞外,更重要的是让其文化价值真正被发扬、被看见。当这类非热门景点的文化元素被充分展现,类似文保资金不足、人手短缺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