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发布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鲜活载体,亦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在津沽大地,八座古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散落乡野的文化明珠,以山水为砚、以文脉为墨,在守护与创新中绘就新时代的振兴图景。它们分别是↓
西青区
杨柳青镇六街村
蓟州区
小龙扒村、桃花寺村、
隆福寺村、黄崖关村、
西井峪村、小穿芳峪村
宝坻区
八门城镇陈塘庄村
西青区
六街村:千里运河 精彩非遗
寻觅六街村的古风新韵,要深入杨柳青古镇的街巷肌理。据史料记载,杨柳青镇六街村的原址就在现如今的杨柳青古镇景区中,早年间村民分布在大寺胡同、乔家疙瘩胡同等。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围绕古镇焕新,在景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传承保护。在春节、“五一”假期,杨柳青古镇景区凭借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非遗项目体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在春节假期里,杨柳青灯展、非遗体验、民俗展演、沉浸式戏剧等活动点亮了古镇,让村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感受浓浓的年味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年画等传统技艺,并指导游客和村民亲手制作,让他们感受非遗魅力。通过非遗体验活动,增强了游客和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今年“五一”假期,“北国沽上夜·千里运河情”行进式水上大秀、“运河千里·水映丹青”花船巡游、年画主题舞蹈表演等在古镇景区轮番上演,营造出“沉浸在年画中”的整体氛围。杨柳青剪纸、年画拓印等12项非遗手作体验,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了古镇非遗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同时,组织群众文化队伍每天带来舞蹈、合唱、小车会等多种形式的精彩表演,为传统村落注入了勃发的文化活力。
蓟州区
小龙扒村:世外桃源 生态画卷
位于蓟州区渔阳镇的小龙扒村是座被群山环抱的自然村落,村内村外的林木覆盖率超过70%。站在村内向山上望去,苍松翠柏环绕,似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近几年,村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白鹭、牛背鹭等珍稀鸟类来此栖息,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初夏时节,小龙扒村内绿意葱茏,微风吹过,响起阵阵的沙沙声。漫步向前,可以看到柿子树上花苞萌出、核桃树上已经结出绿色的小果,静待唱响秋日丰收曲。
今年4月,小龙扒村与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亚富格集团合作并签署协议,正式启动“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三方将整合政策、资金与专业力量,重点开发古村文化体验等项目,把生态、文化与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创新思维激发古老村庄的内生动力。
桃花寺村:古朴民居 满韵特色
桃花寺村位于蓟州区渔阳镇东部,北依桃花山,南临于桥水库,四季朝阳。从蓟州城区出发,仅需20分钟车程便可抵达。
说起桃花寺村,就不得不提到离村庄不远的桃花寺(现名法华寺)。相传桃花寺建于唐代,在清代乾隆年间,桃花寺村先祖奉敕重修桃花寺,并在寺旁建行宫,定居此地并逐渐形成村落。由于当时在此驻守的为满族正黄旗人,所以满韵也是村里的一大特色。
走在村中,仍可以看到具有满族特色的旧民居,这些民居顺承了满族“以西为大”的特色,西有厢房,屋顶小瓦起脊,院墙为石头墙。遇到满族特色节日,村民也会举办特色活动。
隆福寺村:文化为笔 书写传奇
在蓟北群山环抱间,青砖灰瓦的隆福寺村已静卧近300年。如今,这座曾为清帝谒陵驻跸的满族古村,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篇。
隆福寺村是蓟州区孙各庄满族乡的7个满族聚居村落之一,因村北建有隆福寺而得名,村里近半村民都是满族人。村里的“御道”、隆福寺、隆福寺行宫遗址,均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村子,立刻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满族特色文化气息,清代风格的红门灰瓦仿古门楼、色彩明丽的彩绘牌楼,牌匾上“隆福寺村”四个大字下方还标有对应的满文。村里的主干道也是一条满族风情街,两旁的白墙上点缀着各色花样的满族剪纸图案,各式民居整齐地左右分列,代表满族文化的小旗帜也随风飘扬。
随着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隆福寺村继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修缮复原了几处满族老民居,让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崖关村:守护长城 重拾烟火
初夏时节,蓟州区黄崖关长城脚下400亩山楂林如覆霜雪,与青灰色城墙相映成画。黄崖关村,这座与长城同名的古村,正以守护为根、传承为脉、创新为翼,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新的传奇。
黄崖关村历史悠久,历经几百年变迁,由当初驻兵长城的军营逐渐发展成村落,1987年因修复长城历史遗迹,村民整体搬出八卦关城。
作为明代戍边要塞后裔,黄崖关村人将“众志成城”的精神注入乡村振兴发展——全村300户中105户开办农家院,村民王春子经营的5家民宿涵盖高中低等不同档次,客房常需提前半个月预订。
除了旅游,山楂也是黄崖村的主产业。夕阳西下,山楂林镀上金边,村内农家院的灯光次第亮起,山间果香与人间烟火交融。这座古村,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在古老城砖上浇筑新时代的振兴密码。
西井峪村:因石而居 为石而乐
西井峪村隶属蓟州区渔阳镇,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故得名“西井峪”。但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石头村”,这里的村民因石而生、因石而居也因石而乐。
石头屋、石头墙、石头巷……走进西井峪村,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由上亿年的页岩和石英岩垒砌的建筑依山而建,街巷就势而成,交叉重叠,错落有致。这里常常吸引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是我市著名的民俗摄影村。
为了留住乡村的根与魂,2015年,西井峪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一家乡村建设公司签订合同,对村庄进行全面规划改造。在尊重西井峪村建筑传统的基础之上,尽量不改动老房的外立面与院落空间结构,同时融入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舒适性与便捷性的需求。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如今,整个村子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传统石砌房屋为特色的民宿,加上咖啡馆、图书馆、理疗馆、酒吧等配套为一体的古老村落,正在熠熠发光。
小穿芳峪村:依山傍水 诗情画意
“蓟州古渔阳,素号山水乡。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这句话仿佛一幅画卷,将蓟州区小穿芳峪村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因“穿芳三隐”留下的诗歌而增添了几分诗意与远方,处处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诗歌韵律。
小穿芳峪村历史悠久,建村已近两百年,目前全村有82户人家,总面积50.78公顷。自建村以来,村子的生活就不是太富足,2012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仅8400元。
为了村民生计,小穿芳峪村努力恢复乡村生态并发展旅游业,一跃成为乡村振兴品牌和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走进小穿芳峪村,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景观河穿村而过,农耕园、休闲公园、花卉种植园特色鲜明。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通过不同载体在村中生动展现的诗歌及传统文化元素,路旁的诗歌石碑、诗歌牌匾成为独特的风景线,民宿书桌上都摆放着穿芳书籍……
依托现有的生态基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已然明确“穿芳园林文化体验名村”的定位,将着力构建农业文旅融合、全季休闲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以“乡野公园”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特色村,沿着乡土文脉挖掘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脉络继续走下去。
宝坻区
陈塘庄村:槐影深处 时光更迭
站在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传统村落的进村路上,初夏的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干和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上洒下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小村庄,曾是燕王扫北移民的落脚点,如今正以文化为特定介质,开启沉睡已久的活力基因。
施工现场,镇公共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与施工方正热烈讨论着。“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工作人员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得到了施工方的认可。他们身后,工人们专注而小心地对技术样板房进行结构加固,手中的工具与老房子碰撞出的声音,仿佛是新旧时光的对话。
有关负责人展开规划图,眼中满是憧憬:“陈塘庄传统村落修缮一期项目主要是针对13栋房屋进行应急抢险结构加固和建筑修缮等工作,并对1栋房屋进行框架大修。陈塘庄村是我区唯一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未来,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仅要留住‘依水而居’的智慧,还要让老房子‘活’起来!”
漫步村中,陈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宝祥正站在技术样板房前,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期待。“盼望多年的传统村落修缮项目终于启动了!”他感慨道,“这些老屋陪伴了陈塘庄村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的根永远在这里。希望通过这份坚守,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代代相传。”
84岁的周连芳是为数不多还居住在古村的村民之一,他每天都会在村里慢慢踱步,仔细打量着传统村落发生的新变化。“这些年,在这里居住的村民越来越少,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希望通过这次修缮,能够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最后一抹余晖掠过,陈塘庄传统村落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焕发无限活力的鲜活样本。
编辑:蒋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