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GPSC)联合主办的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亚洲城市学院活动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城市韧性规划、蓝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城市低碳韧性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案和创新成果,助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建议国内外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市绿色、韧性、智慧协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强调,城市韧性建设应从空间规划着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他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的气候适应与安全韧性问题,并从空间、时间、治理维度提出,加快全国的气候适应行动需要系统性的行动框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表示,国土空间规划需从划定安全绿色发展底线、引导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进“一张图”数字化治理管理等方面支撑城市宜居、智慧、韧性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蔡永立分享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在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协同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即通过建立嵌套式治理机构、双层决策体系、市场化参与机制、数字化支撑平台等多项举措推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进产业结构、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同时,要加强洪涝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创新和数字思维融入城市顶层规划,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