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职场人的默契暗号,当体检报告上的箭头符号开始牵动神经,当深夜辗转反侧时习惯性搜索“失眠自救指南”……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代人的身体需要一场科学高效的“系统重启”。
我们希望通过「养生局儿」专栏搭建一座连接医学专业与生活场景的桥梁,将专业医生提供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我们不仅关注体检单上的异常指标,更在意那些未被量化的疲惫感;帮你在报表与PPT的缝隙中开辟出健康自留地,让“下次一定”的养生flag稳稳落地。
5月18日,记者从四川甘孜稻城亚丁景区获悉,5月16日,一名35岁女性游客在景区内因高反休克昏迷,最终未能恢复生命体征。
网友称,一名女性游客在稻城亚丁疑似高反晕倒在路边。视频截图而就在几天前,四川阿坝四姑娘山镇一名男性游客也曾因出现严重高反症状,送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令人惋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踏上征服山川的旅程。登山也从小众爱好,逐渐变成了大众追捧的休闲方式。
在网友们的镜头里,登山总是裹挟着诗意与豪迈——迎风飘扬的冲锋衣、云海之上的振臂高呼、刺破苍穹的皑皑雪峰,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征服自然的畅快。然而,海拔带来的生理挑战却不能被镜头美化,藏在美景背后的 “隐形杀手”——高原反应,随时可能将一场旅程变成生死考验。
高原反应从何而来?哪些人更容易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到底可不可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高原反应相关知识,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为自己筑起生命的防线。
高原反应从何而来?
当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人会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等症状,甚至是更严重的疾病。这主要是因为海拔越高,空气就越稀薄,人能吸入的氧气量也就变少。当机体无法适应缺氧状态时,就会出现不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反应。
通常情况下,高原反应主要发生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地区。一般性高原反应(较轻)通常发生于进入高原地区后的数小时内。
什么是急性高原病?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原医学科陈磊教授介绍,急性高原病是指短时间内进入2500米及以上海拔的高原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比如胸口发闷、喘不上气、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肺水肿、脑水肿这种危及生命的情况。对于平时生活在海拔比较低的地区的人来说,突然进入高海拔地区就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主要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三种类型。
1 .急性轻型高原病
短时间内从低海拔地区跑到高原上去,就容易发生急性缺氧,也就容易出现急性轻型高原病,主要表现为到达高原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出现的严重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眼花、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手足发麻、失眠等情况。一般情况下,1周左右高反症状会逐渐消退,但如果病情加重且诊治不及时,可发展为重型高原病。
2 .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由高原低氧引起的肺型急性重症高原病,主要表现为静息时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活动能力减退等。因此,一旦在高原发生肺水肿,需要马上就近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3 .高原脑水肿
高原脑水肿是由高原低氧引起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忧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肢体活动障碍、昏睡或昏迷。这个是急性高原病最严重的情况。在低氧环境下,我们的身体是会首先保证大脑氧气的供应,一般不会让脑组织发生损伤。但是氧气实在缺得严重了,身体也没法应对,这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导致发生高原脑水肿。
注意!这两类人更容易有高原反应
01
严重低氧血症高风险人群
本身就是严重低氧血症高风险的人,如患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者,在任何海拔高度都有发生严重低氧血症的风险。不建议这类人前往高原地区。
02
慢性疾病患者
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会加重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等疾病病情。这些患者在前往高原地区旅行前,要咨询专科医生,并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如果病情不稳定,就不建议前往高原地区。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1.缓慢“爬升”
高原反应发生率和海拔上升速度有很大关系。缓慢的海拔提升,有助于机体逐渐适应低氧环境,降低高反发生率。前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时,可先到海拔2000米或2500米左右的中等海拔地区游玩一下,并至少留宿1天,再前往更高海拔的地区。
2 .低处过夜
由于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因此,夜眠时的缺氧症状可能更明显。建议大家在高原地区旅行期间,晚上尽量在相对低海拔地区过夜。
3 .摄入碳水
到达高海拔地区后,大家进食时要保证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还可间断吸入低流量氧,并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情。这些都有助于避免发生高反。
发生高原反应怎么办?
如果在高海拔地区出现高反,大家要先告诉同行者,并终止体力活动,不要继续前往海拔更高的地区。轻微的高反通常会在症状出现后的24至48小时内好转。出现高反后,有条件的应尽快吸氧,如果只是轻微反应,吸氧流量通常为2升/分钟。接下来,要根据高反症状和严重程度决定如何处理。
1.如以头痛为主,患者可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如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2.如以睡眠障碍为主,可考虑临时服用安眠药。
3.如果症状恶化或症状在两天内没有任何改善,应尽快前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一次至少下降300~500米。
如果没有条件立即前往低海拔地区,或者病情紧急,建议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
快收藏起来,
转发给身边爱登山的朋友吧!
责编:靳铃涵 编辑:李佳琦、崔心月(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