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指出:“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回顾近年多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我国的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方面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这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和成效。
一方面,广大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还有不足。比如,在多次重大城市洪涝灾害应对中,有部分群众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导致自身陷入灾害困境。而广大群众对地震、流行病、危化品爆炸等多种灾害事故应对的能力和相应知识储备也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另一方面,面对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现状,针对公众应急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还存有较大不足。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加速演进,新兴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系统中的多种致灾因子相互耦合,有关风险、灾害、危机的应用知识加速迭代,广大群众的应急认知面亟须扩充。面对应急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安全意识和救援能力不足的现实,我国在针对广大公众的应急教育实践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规范和效能突出的实践探索。
完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宣传教育制度,不断丰富安全案例警示、应急科学常识、应急演练等应急教育内容。要加快推进公众应急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法律规定、行业规范和社区准则的角度强化公众应急教育的制度保障。要不断优化公众应急教育内容,根据新技术发展和安全形势需要,更新和拓展有关宣传教育内容,要重点普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安全应急知识,多形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普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交通、地震、洪涝、暴雨、防溺水、雷电、燃气、家用电器、电动自行车、高层建筑逃生、渔业捕捞、农机、用气、用电、火灾逃生等安全应急常识和技能,使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安全与发展形势。要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更多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理解、容易教授的方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切实让老百姓听得到、看得见、记得住。
要重点宣传普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安全应急知识,包括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等医疗急救领域的安全应急常识和基础急救技能。要加强重点人群安全应急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如何正确使用110、119、120等常用求救电话,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多形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针对建筑、化工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要打通安全应急科普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能够真正到达社区乡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提升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持续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将灾害普查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众应急教育的宣传优势、科普优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本质上也应当是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强化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过程。其成果应用更应该充分立足公众、走向社会。要持续做好有关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其作为应急教育宣传重要来源,使更多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到成果开发与应用当中,全面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安全科学素养。
打造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构建情景体验安全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和丰富公众应急教育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演进,将公众应急教育嵌入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应急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要将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充分应用,开拓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应急教育平台,以网络影响牵引宣传教育效能。要运用现场教学、模拟课程等形式,切实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应急管理培训,强化实战教学和现场演练,提升公众应急管理意识、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沉浸式体验式宣传教育,以更加鲜活、真实的宣传教育模式塑造和改进社会安全文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中欧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马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