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年大学原创作品——时装秀《砖上史诗》荣获第十届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金牡丹奖。
四川老年大学书画艺术活动走进四川老博会。四川老年大学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活动现场合影。四川老年大学旧址。四川老年大学现址。□丹童 (图片由四川老年大学提供) 40年风雨兼程,40年春华秋实。作为我国首批老年大学,四川老年大学于艰苦环境中挂牌成立正式开学,于辗转摸索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于担当守望中勇毅前行引领示范,从建校之初的1016名学员到累计培养学员60余万人次,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年教育办学“四川探索”。 在40年的办学实践中,四川老年大学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秉承“政治立校、依规建校、文化兴校、安全治校”的治校理念,遵循“弘德尚学、丰富人生”的校训,践行“博学善教、敬老爱业”的教风,倡导“宁静笃行、乐学有为”的学风,树立“爱校敬老、尊师重教、德艺双修、友善和谐”的校风,实干笃行、锐意进取、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等殊荣,不仅为无数老年人搭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平台,更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艰苦环境中成立四川第一所老年大学,在简易教室中开学 40年前的5月11日,四川老年大学获批成立。这是四川省第一所面向社会的老年大学。 同年6月1日,1016名离、退休职工会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旧礼堂,参加首期老年大学开学典礼。四川老年大学原副校长袁鸿江回忆,选定“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开学,是寓意老年人“返老还童”“老而能学”。“开学典礼当天,可容纳1200人的礼堂内座无虚席,许多学员激动得热泪盈眶。”袁鸿江说,批复成立四川老年大学时,大家面临的是无校址、无经费,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当时,四川老年大学第一任校长马俊之借到两间办公室和一块荒地作为临时办学场地。在荒地上搭建的两间简易教室里,四川省老年教育的漫漫征程由此开始。 四川老年大学开学了,学员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家人护送来到学校。郊县的学员,每天清晨6点起床,乘坐公交车到校上课,中午吃自带的干粮,下午继续上课,放学返家时已经天黑。 当时,根据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学校开设20多门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举办作品展览会,组织文艺会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员们反映,在四川老年大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方向、新的追求,身体健康了,心态更好了,人也变年轻了。 四川老年大学践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提出“学、乐、为”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倡导“爱校敬老、尊师重教、德艺双修、友善和谐”的校风,学校逐步走上规范化办学之路。 四川老年大学的成功实践带动四川各地老年大学的建立,省内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1年12月,依托四川老年大学,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正式成立,在整合老年教育资源,推动省内各级老年教育机构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辗转摸索中开拓坚守办学初衷,生源不断突破扩大 1986年至2011年,是四川老年大学的艰苦创业阶段。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发展缓慢,运行依然艰难。因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学校曾多次租用其他单位的场地办学。尽管每处场地都非常有限,学校依然努力优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充分运用既有资源,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1987年,四川老年大学搬到锦江大礼堂,有了较为稳定、宽敞明亮的教学场所。学校师资力量也不断壮大,聚集了书画界号称“黄三峡”的黄纯尧、号称“祁梅花”的祁博文,以及诸多知名专家。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四川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提出搞好电教和远程教育,将部分课程内容拍摄视频并刻录成录像带,无偿复制提供给其他老年教育机构,为促进全省老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然而,锦江大礼堂并非学校自有校址,办学场地问题长期困扰着前进中的四川老年大学。1998年至2004年期间,四川老年大学四易其址,不断迁徙的校址既让学校难以稳定维持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水平,又让学员难以适应。到2004年时,学员数量跌至2300多人,不少优秀教师流失,四川老年大学的发展遇到瓶颈。 “在艰难竭蹶中起步,在跌跌撞撞中发展,其中的辛酸不易非亲历者难以体味。”回忆这段经历时,四川老年大学原副校长袁慧波说。尽管面临很大困难,学校第一届领导班子坚持老年大学要为广大老人服务的初心,坚守原有的开门办学方针不变,带领全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无私奉献、以爱促教,既得到老师的支持,也得到老年学员的理解与信任。最终,生源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扩大。袁慧波感慨地说:“虽然很困难,但我们坚持不能在教学和服务质量上打折扣,那段时间,老师、志愿者和我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2005年,学校度过瓶颈期,各方面情况开始好转,学员和教师不断增加。到2008年,学校办学班级达90多个,学员达5000余人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到2011年底,学校也从成立之初开设的国画山水、书法、古诗词、写作等10门专业课和11个班级1000余名学员,发展壮大到8个系112个班,学员达6800余人次。同时,学校成立四川老年大学艺术团,搭建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博学善教、德艺双修的和谐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员加入。 2009年,四川老年大学“银龄助教志愿者服务团”成立,在老年教育领域开展“银龄行动”。这是一支由中老年志愿者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平均年龄62岁,共有志愿者130多名。在校服务时间方面,教师人均每年服务200多个小时,教学管理人员人均每年服务300多个小时,他们为四川老年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此外,学校被四川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首批A级老年大学,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评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在实干担当中奋进不断创新求变,助力广大老年人圆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多项举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四川老年大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24年,学校共开设书画、舞蹈、声乐、器乐、语言文学、信息技术、生活保健、运动健身8个系、64个专业,共293个教学班,累计培养学员60余万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等多项荣誉,学员多次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均取得佳绩。 ——新校区投入使用。2017年1月,四川老年大学搬入位于成都市金沙路的新校区,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主阵地。新校区宽敞明亮,设备设施一应俱全,进一步满足了银发学员的期待。在新校区,学校确立开设8个学系的思路,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设置医务急救室,开通120急救中心绿色通道,加强老年人到校学习期间的安全保障。 ——编印教学大纲。四川老年大学组建教学团队修订编印400页、共计78000字的《四川老年大学教学大纲汇编》,常态化开展“评教、评学、评管”活动,认真落实“四教合一”基本教学法。立足时代的要求,学校创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改革,解决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延续性问题,重点抓好书画院、艺术团建设,探索推广“老年微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职工队伍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四川老年大学根据社会人口结构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等,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学校教学从“快乐型”向“赋能型”转变。2018年开始,学校陆续开办养老护理、母婴照护、中医理疗、代际沟通等培训班。而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课程也随之变化。4月23日,四川老年大学开设的一堂DeepSeek专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此外,学校开设的网络直播、短视频剪辑、AI后期制作等课程也深受老年学员喜爱。学校还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共同建立“老年微创孵化室”,与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一起,加强会员校校长及业务骨干培训、校际交流、学术研讨,开办老年教育游学基地,携手推动四川省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目前,四川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里已经成为老年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心、全省老年教育宣传的阵地。一代又一代四川老年大学人,用智慧和勤劳谱写老年教育发展乐章。作为四川省老年教育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四川老年大学提出要发挥老年大学文化养老主阵地作用,探索养教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理念,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定不移地培植好老年教育之基,始终坚持特色化办学,持续扩大老年教育宣传影响力,建设好老年大学这块文化养老的主阵地。40年来,这里助力广大老年人在学习教育中圆梦,实现了“培养一名老年学员,带动一个家庭,熏陶周围邻居;培养千名老年学员,带动一个社区,辐射一个片区;培养万名老年学员,带动一个区域,感染一个城市”的目标。 不断创新求变,为四川老年大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助力四川老年大学与时俱进、青春常在。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学校提出坚持党建引领,在学习教育中激发奋进力量;聚焦发展主线,在教学改革中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办学渠道,在资源整合中扩大办学规模;加强文化建设,在创新发展中增强宣传实效;强化安全意识,在规范管理中筑牢安全防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实施线上线下“双轨”教学模式,探索实施红色研学、康养游学、文化体验教学模式,以特色文化活动进社区、举办特色老年文化艺术节为抓手,全面展示老年教育新风采,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蓝图已经绘就,面向未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为己任,四川老年大学砥砺奋进再出发。
上一篇:向“智慧枢纽”转型的东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