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低空经济正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5月16日,珠海高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现场,6家企业的“黑科技”产品集体亮相。这场对接会不仅搭建了产业链精准匹配的“空中走廊”,更通过智慧城市、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需求“抛绣球”,推动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双向奔赴”。
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同时,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如此快速的增长,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在本次对接会上,我们看到了技术供给方与场景需求方的紧密互动。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应急管理的快速响应、自然资源监测的精准把控等实际需求,促使企业不断研发和展示先进技术。例如,飞拍科技的“1+N”场景融合解决方案,为多个领域带来了高效赋能新思路;紫燕无人飞行器凭借全球领先的技术,在无人直升机细分市场占据领军地位。
不仅是珠海,全国范围内,各地都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深圳计划到2026年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浙江计划至2027年省内A类通用机场达到20个,公共无人机起降场达150个。同时,信息通信企业也在开展基于5G/5G-A的低空通信及感知网络技术验证、应用试点等工作。这些努力,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看,虽然我国在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如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仍存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此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体系方面,应用场景普及率较低,消费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且低空经济产品缺乏价格优势。在管理体系方面,全国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及多头管理现象。
要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健全法规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通用机场、低空通信和感知网络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企业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应用场景普及率,激发消费潜力。
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定力。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将“飞”得更稳更远。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假官号”层出不穷
平台莫当睁眼瞎 2025-05-20
上一篇:茶企拿下5000万元外贸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