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园园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音乐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守正创新,推动江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构筑文艺高峰,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统观古今中外,深化理论研究。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音乐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感知的增强、认识的深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理论的创新。一方面,要把加强实践探索、深化理论研究摆在江苏音乐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坚持系统观念、实践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坚持有扬有弃、去粗取精,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实践、音乐理论,深入考察借鉴江南丝竹、十番音乐、茅山号子、吟诵调、古琴等江苏的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项目,以更高维度更广视野观察审视当下江苏音乐发展,进一步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并形成丰硕的理论成果,为推动江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专题论坛、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广、广泛宣传最新的音乐创新理论,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音乐工作者充分学习、精准理解、灵活运用音乐创新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水平,广泛凝聚起推动江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艺术创作。音乐作品的创作只有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客观上也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守创作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脚踩江苏大地,汲取创作营养,充分感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火热建设实践中的喜怒哀乐,在深入社会、走进基层、亲近人民中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努力为江苏音乐创作提供更多源头活水、不断厚植发展沃土。要提升创作技能。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立体视觉等前沿新技术,深入挖掘水韵书香、吴韵汉风等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的敏锐性、编创音乐的专业性,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彰显中国精神力量的音乐作品。要强化创作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音乐版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发挥音乐创作在激发社会功能、提升大众审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保障江苏音乐创作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紧扣极致境界,活化作品演绎。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是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推进江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不仅要重视以作词作曲为主的一度创作,更要重视以编创演绎为主的二度创作。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充分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表现风格、丰富内涵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精准选择风格契合的声音(乐器)、演绎传神的演唱者(演奏者)、把控到位的编创者(导演、录音师等)进行二度创作,确保音乐作品的表达遵循原意、演绎活化传神。要牢固树立正确技艺观,坚持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紧扣音乐作品的内在表达需要确定适合的表现载体、表现方式,进而根据演绎者的表达特点来选择具体个体进行演绎,确保音乐作品的演绎精准恰当、不偏不倚。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演唱者、演奏者等要强化节奏、音准、气息、音乐表现等方面基本功,编创者要强化舞美设计、把控整体效果等方面基本功,不断提升艺术造诣、持续精进专业技能,随时根据音乐作品表达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演绎。
立足传承赓续,改进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把音乐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江苏音乐的传承赓续,分类实施、持续改进。要强化面向在校学生的音乐教育。着力把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育全过程各环节,让学生全面接受中国精神、民族气韵、革命情怀、江南文化等深度浸润,加快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道德品行高尚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强化面向社会大众的音乐教育。把音乐作为愉悦心情、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推进音乐教育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更好发挥音乐在歌颂美好生活、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化创新、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强化面向专业群体的音乐教育。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观看高水平演出、参加交流活动等方式,引导音乐教师、专业演员、艺术创编等音乐工作者,持续锤炼艺术造诣、提升人文素养,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传授知识、演绎作品、打造精品。
加强多维融合,深化交流互鉴。推进音乐传承创新发展,需要从时间、空间、形式等多个维度加强交流互鉴,更好推动江苏音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空间维度方面,要切实加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着力推动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江南丝竹、苏南民谣等音乐表现形式走出江苏、走向世界,努力为增强中国音乐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江苏贡献。在时间维度方面,既要加强江苏当代音乐与江苏传统音乐、江苏近现代音乐的碰撞融合,还要注重与国内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的参考借鉴,在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方面狠下功夫,切实为江苏音乐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形式维度方面,要着力推动江苏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戏剧、书法、影视、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和神韵转化,比如在音乐创作中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或灵动借鉴雕塑、建筑等实物的艺术神韵,又如将舞蹈、书法、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效融入音乐表演过程,再如,通过加强影视制作更好提升音乐的演绎水平等。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3YSB00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22SJZD14〉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春盐收获忙
下一篇:美股收盘:道指收涨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