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5月20日是“国际临床试验日”,让我们看一个临床试验志愿者的故事
临床治愈!肝癌晚期患者创造生命奇迹
早在5年前,肝癌晚期的王幸(化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肝癌晚期在常规治疗下生存期通常不到一年。”专家说。那时他已经历两次手术和靶向治疗,全身发现多处骨转移。
但谁也没想到,当他加入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都市肿瘤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后,他的生命迎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机。至今,距离确诊肝癌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他依然好好地活着,并且重返了工作岗位。“他属于临床治愈,不仅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而且在为治疗肝癌的新药研发贡献颇具价值的临床数据。”市七医院肿瘤科三病区主任陈济说。
2025年5月20日是第21个国际临床试验日,临床试验作为人类追求生命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照亮着医学前行的道路,临床试验志愿者和研究者为推动医学进步共同努力着,双方携手让原本已暗淡无光的生命重新点亮希望之火。所以,王幸的故事由此变得更加生动。
绝望之下 癌症晚期的他差点放弃
讲述王幸的故事,让我们从33束鲜花开始。
5月12日早上6点,王幸和堂弟分别开着一辆车从温江出发,前往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新南院区。两辆车的座位和后备厢都堆满了刚采购来的鲜花,共有33束,芳香填满了车内空间。从采购鲜花到运送鲜花,王幸的内心是激动且幸福的,“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表达对医护人员的谢意,5月12日是护士节,我想这个时候是最适合的。肿瘤科三病区一共有33个医生和护士,所以我买了33束花。”
他们借了医院的推车,将鲜花推到肿瘤科示教室,生生将示教室变成了花的海洋。“我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患者送来这么多鲜花!”一名工作人员说。早晨8点,当上班的医护人员抵达时,在花的海洋中,每个人都被这场景震撼到,感动也因此弥漫开来。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幸与手捧鲜花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他用一面锦旗直抒胸臆:医德高尚暖如阳 关爱患者胜亲人。没有经历过生死挣扎的人很难理解这面锦旗内容所包含的情真意切,王幸内心想表达的其实远不止这点内容。
2019年,王幸在一次常规体检时发现肝脏有包块,进一步检查后,他被确诊为肝细胞肝癌。在查出来后,他立即住院并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治疗,但在不久后的2020年中期检查中发现肿瘤复发,于是他又在成都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做第二次手术并接受放疗。由于癌细胞的侵蚀,他的身体变得无比消瘦,身高1.75米的他体重仅有90多斤,而且身体多处疼痛,“连走路都不稳,特别是右侧大腿,走路的时候需要用手抬着才能往前迈。”他之所以疼痛,是因为发生了全身多处骨转移,下颌骨、肋骨、双髂骨以及右侧股骨颈等,另外还有肝门区淋巴结转移。
王幸的堂哥是医生,知道肝癌晚期意味着什么。此时的王幸出现一丝绝望,想放弃治疗,“其实我没把病当回事,但再这样治下去,恐怕会人财两空。”他说,在他想放弃的时候,被他的爱人阻止,毕竟当时年仅45岁,如此年轻就放弃,对家庭的打击可想而知。爱人不放弃的决绝态度给了王幸勇气,他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并住进肿瘤科三病区,正是在这里,他的生命开始出现了转机。
重燃希望 以志愿者身份创造生命奇迹
市七医院肿瘤科三病区的医生记得很清楚,王幸到医院治疗是2020年的11月,“他消瘦,整个人没精神,常规的药物治疗已经没有什么效果。”如果继续按照常规方案治疗,“也许生存期不会超过一年。”在治疗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肿瘤科三病区主任陈济问王幸和他的家属:“愿不愿意加入临床新药的试验?也许还能有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说药物的临床试验。
众所周知,用于患者的药物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每一种新药要用于临床患者,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必须通过前期严格的临床试验,因而必然就需要临床试验志愿者的参与。他们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及种种不良反应都将被记录下来,用于药物的修正和改进。于是就有了GCP。
GCP全称为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国际公认的用于规范临床试验的伦理与科学标准,旨在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并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它是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和监管审批的重要依据。
早在2019年,作为一家大型三甲综合性医疗机构,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就取得了GCP资质,参与到临床试验行列中。
王幸作为临床试验志愿者参与了肿瘤科三病区副主任张纪良作为主要研究者的一项针对癌症的免疫双抗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的治疗已经没有退路了,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即便效果不明显,还可以为药物进步作点贡献。”
肿瘤科三病区主任陈济介绍说,这项研究是从2020年开始的,该药在全国有几十家医院参与,成都也有几家,“我们是其中之一。”她说,招募的试验志愿者并非想参与就能参与,“每个试验方案精密设计的同时,还包含着对生命质量的考量,入组要经过非常严苛的筛选,我们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充分评估,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和安全,经筛选合格后才能入组。”
很幸运的是,王幸符合条件,他顺利入组成为临床试验志愿者。他从2020年11月开始,每月接受两次试验药物治疗。仅仅在4次用药后,转机突然出现了。
在接受采访时,王幸讲述了他最明显的改变体验:“在此之前,我晚上是睡不着的,睡下后怎么都不舒服,大晚上的只能出去走路,这样才能让自己好受些。睡觉?只有在白天,所以我跟正常人的作息是倒着的,根本没法扭转。”但在受试新药4次后,他开始恢复正常,晚上有了睡意,也能睡着。渐渐地,他倒错的生物钟被扭转过来,终于回归正常,体重也逐渐增加。
作息回归正常、精神状态好起来后,王幸觉得自己不能成为家庭负担,他选择重新回到工作当中,“我如今在温江的一个工地打混凝土。”
他自己也觉得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想到起死回生,还能继续工作。”
帮助患者 让更多肿瘤患者重拾生存信心
从2020年11月到现在,王幸仍然每月两次在市七医院肿瘤科三病区接受试验药物的治疗,后续的跟踪检查发现,他肝脏上的病灶虽然仍可以看到,但已经没有出现任何变化,转移的地方也非常稳定,没有再出现扩散的迹象。该病区主任陈济说:“他是志愿者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一个患者,如今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创造了一个巨大奇迹。因此其他人已经出组了,他被留了下来持续免费用药,那是因为可以持续从他的治疗中获取更多数据,为肝癌患者的治疗寻找突破。”
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王幸已经与市七医院肿瘤科三病区医护人员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他每次要前往医院输液时,都会提前给现在的主管医生赵健蓉联系。除了治疗上的问题,包括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他也会和医生护士交流分享,“相处得像一家人。”肿瘤科三病区主任陈济说,市七医院作为成都市肿瘤医院,创造的奇迹不仅仅是王幸一个人。她介绍说,按照国家相关治疗规范,大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都是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但有一部分人需要个性化治疗。一个身患胃癌的86岁的大爷便是如此。他初诊时就发现已是胃癌晚期,且出现双肺转移,由于患者年龄偏大,使用标准化治疗方案耐受性不佳,所以必须调整为个性化治疗。于是陈济医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充分沟通协商后采用了包括低剂量放疗联合免疫化疗(布拉格治疗模式)的方式进行治疗。“大爷的亲人也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对我们非常信任,对我们给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也非常认可。”方案的调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3年过去了,老人情况很平稳,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奇迹”二字在另一个肠癌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肝脏不良反应,“这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很高,死亡率达99%以上。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患者症状的严密监测,我们立马识别到危险, 展开多学科会诊,并在ICU等多学科的帮助下进行抢救,成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陈济说,当击退死神后,奇迹就发生了,“肿瘤反而逐渐消失了!”她说,有些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特别激烈,“从经验来看,反应越激烈,越代表对药物的敏感,如果患者能够扛过免疫风暴的侵袭,有可能更多地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她说,“前期的临床研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及时识别治疗风险并及时处理,患者才能转危为安,并迎来奇迹的发生。”
陈济说,当下,肿瘤依然是对大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大威胁,“作为成都市肿瘤医院、成都市癌症防治中心,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对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等,让更多肿瘤患者重拾生存信心。”
临床试验的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份勇敢的参与,都是点亮生命的火种。“520”国际临床试验日,让我们致敬每一位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致敬每一位在人类健康发展事业中的英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市七医院
下一篇:“网约摩的”合规才能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