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香江快评】
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由港政策和中西荟萃的文化魅力,成为人们向往的购物天堂和旅游胜地。尤其是自2003年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以来,内地访港游客人数持续增长,达到2018年最高纪录的5104万人次,占整体访港旅客的78%。旅游业的红火,也拉动了零售、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香港旅游业、零售业正面临新的挑战。2024年,全年访港游客人次同比反弹31%至4450万。过去一年,虽然香港整体市面人流畅旺,但在“旺丁”的亮眼成绩单下,如何刷新“旺财”成绩单成为社会各界关切。正如香港旅游发展局总干事程鼎一所说,旅客消费模式改变,业界需要随之转型。
长远来看,内地游客访港需求变化、跨境交通便捷对游客过夜意愿的冲击、内地跨境电商交易的攀升、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常态化等消费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对香港零售业、酒店业与消费经济的影响很大。
正因如此,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聚焦让旅游相关产业进一步健康及持续发展,巩固香港作为世界级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在今年2月公布的2025至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香港财政司也提出了多项措施,努力落实“无处不旅游”的理念。今年春节和五一假期,香港旅游业界努力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内地访港旅客体验感、获得感、便利度和满意度,今年首季度访港旅客同比增长约7%,其中内地旅客占77%。与此同时,来自日韩、东南亚等短途客源市场与中东地区等市场的客源表现也取得不错成绩,无不彰显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独特吸引力。
香港文旅业的提质升级,需要特区政府及业界的持续努力与创新,也离不开中央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2024年,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惠港措施:为提振香港旅游和其他相关行业,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数量两次扩容,增至59个城市,覆盖内地所有省会城市;自香港、澳门进境内地居民旅客携带行李物品免税额度由5000元人民币提高至12000元,进一步提升内地居民旅客在港澳购物的体验感;深圳市居民赴港旅游“一签多行”政策落地实施,为香港的旅游、餐饮和零售等行业注入新动能……香港可抓住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契机,继续重视内地客源特别是大湾区周边游客群,充分利用和发掘“个人游”和“一签多行”等政策的潜力,配合高速铁路票务优惠、热门景点动态票价、人工智能行程规划、稳步推动“粤车南下”等措施,为香港带来具备消费能力和意愿的稳定客源。
在笔者看来,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提质升级、涅槃重生的关键,绝不在于简单化、重复化地拓展客源,而在于能否加强规划统筹、升级发展模式、重塑自身定位,在于能否成功建立起体验、文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消费生态。比如,对“幻彩咏香江”、西九文化区、启德体育园等新旧地标进行统一规划和优化,实现旅游、邮轮、展览、艺术、赛事的联动,以拓宽旅游边界、再造消费场景、推动旅游业向高附加值升级;发展各区特色游、文化深度游、绿色远足游、离岛探索游、医健疗养游、研学教育游等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借助跨境物流和供应链的重构与升级,在更大地理空间维度上打造“前店后仓”模式,实现部分商品在港现场体验、大湾区保税仓库发货、24小时送达的组合;借助区域优势,在一程多站、双向产品开发、邮轮线路拓展等方面着力,吸引更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游客到访香港和内地。
香港传统旅游优势明显,有世界级旅游景点、美食、城市管理和运输系统等。在国家惠港政策持续支持和特区政府不断出台相关促进措施的背景下,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如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其经营状况有望逐步改善。当传统零售空间转型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当每次签证计划的拓展都伴随着服务能级的跃升,当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等定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香港定能在“流量”向“留量”的质变过程中,进一步擦亮世界级首选旅游目的地这一“金名片”。
(作者:庞 溟,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客座副教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