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刀刃上的美味
武建平《刀削面》 57cm×43cm 黑白木刻 1982年作。
□贾海
民以食为天。
在我乡下的老家,我最喜欢的吃食还是大姑精心调制,纯手工制作,口感独特的刀削面。一碗刀削面,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匠心与时光的融合。
我曾亲眼见过大姑做刀削面,那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很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等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首先,必须要有一身的力气,否则,单是做面条的面便揉不来。揉得小了,面软,刚一出锅便粘在一起,缩成一坨面糊,吃不出任何味道。大姑揉面的时候,总是用着全身的气力,使劲地压下去,又用力地揪上来,直到那面硬硬的。
刀削面之奥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削面更是一个细致活儿。大姑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灵,出力平,用力匀,对着汤锅“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刀灵活地上下飞舞,飞动的刀片仿佛翻飞的蝶翅,刀刀都险险地擦过手指,却永远也不会削上去。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面不仅要精揉细削,汤中更是精华。大姑所用的汤料,是酸菜和葱姜蒜白等,再加上一个鸡蛋。煮一会儿,捞上来,再浇一勺面汤,点几滴香油,美味便横空出世了。大姑做的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极具风味。吃大姑做的刀削面,是舌尖上的舞蹈,是汤面交融的美味之旅。一碗刀削面,包含着无尽的味道和情感。
如今,大姑已老了,老得眼已花了,再也不能做刀削面给我吃了。但大姑把她绝好的手艺传给了表嫂。表嫂开了个面馆,生意红火得很。邂逅那家懂你的面,香飘四溢醉人心。
一种手艺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能够为世人所接受,肯定它的价值,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实属不易。大姑手艺的流传和继承下来,于他人,于社会,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从吃面的人们的笑脸中仿佛就能读出来。
其实,刀削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素食说略》已有关于刀削面的记载。相传,刀削面为唐朝驸马柴绍所创,因其常年征战沙场,没有合适的厨房工具,所以想起用刀来削面,一直流传至今,刀削面也被称为“驸马面”。曾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四川南充街头的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南充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南充,在品尝了刀削面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刀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乡之情,南充不愧为面食之乡。周末,在茶坊喝了茶后,我总喜欢去老街的刀削面店吃一碗刀削面,很享受。走进面馆,心生的味道,口口都是难忘的记忆。
品味传统,感受文化。刀削面是独特的美食,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品尝刀削面,不仅享受美食,更是感受人间烟火,体会淳朴的工匠精神。
下一篇:这些食物千万不能进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