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张姬雯 程萱
冷库里,一箱箱封装完好的黄金耳鲜菇正被装载上冷链运输车,即将发往省内义乌及江苏等地市场;发菌房内,一段段白里透黑、即将完成发菌的菌棒早已 “名花有主”,客户提前支付的账款已到账……5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衢州市菇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 “菇乐公司”),扑面而来的是繁忙有序的生产图景。
“黄金耳口感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有‘菌中燕窝’的美誉,还可像三文鱼刺身一样蘸芥末吃,可甜可咸,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 企业负责人陈建飞介绍,近年来他通过不断钻研,在黄金耳菌棒质量提升和硬件升级两方面双管齐下,让原本生长在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密林中的黄金耳,在衢州 “落地生根” 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关种植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双菌体系: 破译高产优质 “基因密码”
作为拥有30余年行业经验的福建籍资深菌菇种植专家,陈建飞自2008年到衢江区发展以来,将原本的菌菇小工厂发展成为省级“特色菌园”示范基地、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菇乐公司实现全年出菇、四季生产,菌棒年生产能力达800万袋,年产黄金耳700吨,销售渠道稳定,产品畅销长三角地区。
谈及种植秘诀,陈建飞首先揭秘了菌种的“双重密码”。在菇乐公司百万级洁净的无菌接种室外,记者透过参观玻璃窗看见液体菌种正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注入菌棒。“与省内多数企业单菌接种不同,我们采用‘毛韧革菌+金耳菌’双菌体系——前者负责孕育金黄菌瓣,后者充当‘营养供给站’,两者协同作用使黄金耳生长更稳定、品相更佳,产量显著提升。”陈建飞用数据相告,菇乐公司采用双菌接种的菌棒,单棒(1.1公斤)平均生产黄金耳七八两左右,最高可达9.3两,较单菌接种产量提升20%以上。凭借高品质,菇乐公司出品的黄金耳还摘得“浙江精品食用菌金奖”,鲜菇市场价达60元/公斤。
早在2018年,陈建飞便瞄准黄金耳市场潜力,累计投入50余万元开展菌种研发,历经数百次培养料配方试验与立体栽培探索,于2023年年初成功实现野生菌种的工厂化繁育。
“毛韧革菌与金耳菌生长温度需求不同,此前混合培养,下一步计划分开培养后再接种。”陈建飞透露,若此项技术突破,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新品种试验车间正开展5个全国优选菌种的对比试验,通过迭代升级巩固品种优势。此外,菇乐公司每年向省内农户供应70万棒菌棒,成为种植户的“技术后盾”。
智慧设施:
筑牢产能品质“硬核根基”
菌种是产业核心,现代化设施则是产能与品质的保障。在菇乐公司85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内,恒温培养车间、数字化出菇房、保鲜冷库等功能区一应俱全。
记者走进菌棒生产车间,看见套袋、装袋、套环、套盖、上架等生产环节实现了全程数字化运作。“原先菌棒制作需要13名工人操作,现在一条生产线仅需2人值守,日产能突破1万袋,生产效率提升近7倍。”陈建飞说。
数字化出菇房内,科技感十足:感应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数据偏离预设值时,系统会自动启动调节程序。记者随机打开一间出菇房,只见水雾缭绕。“这是系统检测到湿度不足,自动启动了喷水程序。” 陈建飞解释,喷水系统采用反渗透膜处理的乌溪江水,去除杂质并保留矿物质,超声波雾化至0.03微米级,确保了产品品质。而在2022年之前,菇乐公司种植全凭经验,标准化程度低、产量波动大,仅喷水环节就需专人操作。
“关键不在于设备采购,而在于定制化的数据模型构建。” 在出菇房的控制屏前,陈建飞介绍,2022年,菇乐公司联合福建的工程师耗时45天调试20间恒温出菇房,实现了手机及电脑远程操控生长参数等,并形成5项软件著作权,包括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管理信息化系统、温湿度监控调节软件等。
“除持续深耕黄金耳产业外,公司正不断深化无土化赤松茸栽培技术研发,希望让更多优质菌种在衢州的工厂落地生根,催生富民大产业。”陈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