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爱心协会、义工协会、蓝天救援、雷锋车队等一大批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广大心怀良善大爱的志愿者在基层治理、扶贫帮困、助残扶弱、文明创建、大型节会等方面办成了许多百姓关注、社会需要的实事好事,他们用一言一行播撒着文明种子、用一举一动凝聚着向善力量、用一点一滴汇聚着人间暖流,弘扬了人间真善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高质量志愿服务事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激发和增强志愿服务活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志愿精神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志愿服务是大有可为、造福人民的事业,志愿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志愿服务才更能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志愿者感人事迹,让志愿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浓厚舆论氛围。在选树志愿服务典型上下功夫,大力倡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价值导向,用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汲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向上向善向好思想,激励人们从我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从邻里守望互助做起,积极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用每个志愿者的点滴力量汇聚起志愿服务爱的洪流。
志愿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融入社会,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要推进志愿服务生活化,根据社会需求和公众愿望,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有针对性的开展雪中送炭、温暖人心的实事好事,实现志愿服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真正打通宣传引导群众、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鼓励各行业领域设计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在机关开展“践行志愿精神、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企事业单位开展“践行志愿精神、争做履职尽责好员工”活动,基层社区开展“践行志愿精神、奉献爱心”活动,学校开展“践行志愿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活动,窗口单位开展“践行志愿精神、倡树文明新风”活动,全社会开展“践行志愿精神、争做文明市民”活动等。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促进志愿服务由行政推动向全社会参与转变,从单一、分散志愿服务向系统化、规范化志愿服务转变,推广“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方式,依靠社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在特质,完善的制度机制才能保证志愿精神得以不断发扬广大、志愿服务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助力社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机制,以发展骨干志愿者队伍为重点,通过网络联通、项目联结、活动联合等方式,壮大来源广泛、数量充足、贴近需求的普通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机关、行业、企业、民间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指导,引导他们用社会化手段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坚持“好人有好报”价值观念,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嘉许措施,探索在落户、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有志愿服务”。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把志愿服务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之中,为志愿者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政策导向,引导人们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传承者、志愿精神的勇毅笃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力推动者。
(本文作者系济宁市委讲师团综合部主任、副教授 黄玉体;本文系2025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作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JSGX—SG001)
上一篇:汇聚全球智慧 共绘抗癌蓝图
下一篇:公铁水空齐发力,枢纽名市蓄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