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吉林网
五月的吉林大地,书香与童趣交织成章。
第二届东北图书博览会不仅迎来万千读书爱好者,更成为青少年探索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
连日来,由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中国吉林网联合打造的“筑梦吉网”小记者团的千名小记者化身“文化小侦探”,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非遗探秘之旅。
书香与童趣,在这里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当了一回“活字印刷工”
5月15日,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的学生率先开启非遗探索之旅。
在活字印刷体验区,孩子们化身“小小印刷匠”,手持棕刷反复练习“蘸墨-刷版-拓印”的古老工艺,沉浸在活字印刷的奇妙课堂。
“书本中的知识,走到了生活。这是一场生动的传统文化实践!走近非遗,不仅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更提升了对家乡文化的自信。”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德育校长助理颜东霞激动地说。
单氏中医展区前,传承人单晓春将晦涩的医理转化为生动演示,孩子们排队体验“望闻问切”,五年级的李同学认真记录:“原来手腕上的三个位置对应不同脏腑,我要给经常加班的爸爸按按。”
用科技“复活”了恐龙
“哇,恐龙在动!”
5月16日,阅微书房(机构)和筑梦吉网小记者团的孩子们来到科技与知识探索区,感受科技的魅力。
等比例缩小的飞机模型,特别是歼-20战斗机模型,让小小军事迷们兴奋不已。
在超星集团展区,琴棋书画都做了数字化呈现,古琴和钢琴可以模拟出真实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可以使用毛笔在屏幕上创作……在科技的世界里,孩子们大“秀”琴棋书画!
孩子们直呼, “喜欢的乐器自由切换,太有趣了!”
AI与VR体验区里,孩子们戴上设备体验虚拟场景,感受科技的前沿魅力。文化长廊的诗词飞花令PK赛中,各组选手妙语连珠,展现出文化积累。
与艺术大师对话
5月17日,长春市朝阳区北安小学校、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和筑梦吉网小记者团的孩子们在书博会上感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俄美术家主题油画作品展厅,逼真的长白山风景引得学生们驻足惊叹:“画得跟照片一样!我去过长白山,这景色太熟悉了!”
“松花神韵”展区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石料开采、雕刻过程,介绍松花石特性,孩子们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湛。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在场馆内意外邂逅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这位松花砚雕刻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亲切地与孩子们互动,分享创作故事,让这场文化之旅更添一份珍贵的记忆。
“您雕刻一件作品要多久?”
“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活动中,小记者们踊跃提问。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坦言,完成一件精品常需数月甚至数年。“石头会‘说话’,我们也要读懂它的纹理和性格。”
通过“看、听、试、问”四部曲,孩子们深度体验了松花石雕刻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非遗技艺。
把非遗玩出了新花样
5月18日,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长春博硕学校、益嘉弈运动语言科技空间和筑梦吉网小记者团把非遗玩出了花。
糖画摊位前,孩子们在师傅帮助下绘制生肖等造型,现场飘满甜蜜香气。
在人参香制作中,非遗传承人“左手搓右手捻”的绝活让小记者看得入迷。
松原醋品鉴区人气火爆,酸甜可口的醋饮深受欢迎,不少孩子反复品尝。
满语课堂上,老师教读“福”“你好”等常用词汇,让古老语言走进现代课堂。
古文修复课堂上,孩子们成为一名“文物专家”,成功修复自己的作品。
把文化记忆带回家
5月19日,筑梦吉网小记者团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的学生们,在学了玩了之后,将文化记忆装入行囊。
在中国吉林网展位,特色文化印章成为最受欢迎的纪念品。从“先生向北”系列到新民大街历史建筑系列,一个个印章记录下吉林的文化印记。
这场持续多日的非遗探索之旅,让千名小记者收获满满:
“原来非遗这么神奇有趣!这次来书博会长见识了!”
“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玩中学文化,这印象太深刻了”
“咱们吉林,原来有这么多文化宝贝!”
……
正如小记者们的总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文化传承。”
通过听讲解、动手实践、互动游戏等方式,小记者们在艺术、科技与传统文化间穿梭体验,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生动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群体,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志文 牛思家
摄影 陈志文 夏浚泷 张秋磊 蒋盛松 罗浩
部分图片由吉林省关工委提供
初审: 鞠华军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智通港股投资日志|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