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19日电 (袁媛)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深刻改变了金融服务的逻辑。他认为,真正的普惠金融不只是覆盖广泛、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逻辑,做到宏观与微观、链主企业与链群企业、机构与家庭三者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王忠民以三个场景具体阐释了这一逻辑。首先是开源代码的广泛应用,例如AlphaFold将人类蛋白质结构数据开源,使得所有新药和靶向药研发在零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大大降低了社会创新的机会成本。这一逻辑如果应用到金融领域,如金融反欺诈、大数据分析和大模型训练,也将极大地降低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技术门槛,实现金融科技的普惠化。
第二个场景是云服务平台的使用。当金融云服务平台免费提供给全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使用时,算力、模型和算法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服务主体不再按利润占比收费,而是在成千上万家企业中以极小比例分享收益,进而实现链主企业与链群企业、金融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共赢。王忠民指出,这种“你盈利我少分,你不盈利我不取”的逻辑,不仅降低了个体成本,也提升了社会总收益水平和GDP。
第三个场景涉及到AI驱动下的数字资产入表问题。他提到,初创企业所开发的模型可能在起初并无明确价值,但一旦被看重并收购,就有可能释放出巨大的金融和社会价值。这使得数字资产可以在AI服务中实现价值转换,并推动普惠金融向更多个体和场景渗透,最终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参与者利益一体化的目标。
在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方面,王忠民提出,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积累的用户数据和服务数据,应借助公有云的边际成本优势实现免费共享。同时,他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建议用私有数据库、私有云和联盟链架构保护用户隐私,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数据在AI系统中的高效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保护数据私密性的同时,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实现普惠与安全的兼顾。
谈及金融监管逻辑,王忠民认为,面对AI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监管者应当“允许创新、容忍试错”,在广泛许可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监管。当发现问题时,可通过大数据审计、风险识别、即时提示等手段进行纠偏,以保障新兴金融服务健康成长。他提到,美国政府曾通过马斯克团队使用区块链审计,仅用几人就完成了跨国复杂财务系统的审计,这表明AI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王忠民特别强调,“监管沙盒”应当成为普惠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他认为,监管不应以限制为导向,而应以激励和纠偏为目标。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为防范垄断与过度风险,应通过设定安全边界和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