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眼下不少人已习惯通过一些穿戴类电子产品,追踪自己的健康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腕戴设备全渠道市场销量达5704万台,同比增长14.2%。这些手腕上的“微型诊室”,每秒钟都在生产着数以亿计的心率、血氧、血糖、血压等健康数据。曾经需要到医院用专业设备才能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如今被小小的电子设备24小时实时监控着。当健康数据被量化,一个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你是多了一位生活中的贴心助手,还是被健康焦虑绑架了?
穿戴类电子产品确实有着诸多积极作用。比如智能手表的睡眠监测功能,能够让使用者初步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糖尿病患者持续血糖监测仪,能实时预警低血糖风险。对高血压人群而言,智能手表可捕捉血压异常波动。健身爱好者则可利用运动手环记录心率,指导科学训练。这些穿戴类电子产品让健康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并大幅提升健康管理的便利性,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知晓一些身体健康指标。
健康数据虽然精确,但也要理性看待,特别是防止数据“伪准确性”误导判断。有医生以体重为例解释称,如果有人采取生酮饮食、极低碳饮食等不当的减重方法,体重会在短期内快速下降,但这些减掉的可能只是体内的肌肉和水分,而非脂肪。除此之外,影响体重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时刻都会发生变化,如果只看数据,却不分析体型和身体成分变化,可能会制造焦虑情绪,导致身体出现更多问题。
事实证明,不当使用和过度关注健康数据也会带来不少麻烦。有人因智能手表提示血氧饱和度较低,而坚信自己患上肺病。有人因体脂率波动,导致连续一周节食。还有人因为血糖仪的数据波动,吃东西都十分小心,失去了享受美食的乐趣。此外,将健康数据和躯体疾病过度关联,会让人的神经系统长期紧张,可能会引发失眠、消化紊乱等健康问题,甚至演变成焦虑症等精神问题。
理性使用穿戴类电子产品,方能避免引发健康焦虑。使用者要严格控制关注指标的频次,比如可设定数据查看的“时间窗口”,或每天固定时段记录关键指标,用趋势观察替代时刻注意。在技术层面,设备厂商应优化数据呈现的方式,并增加专业解读功能,避免用户曲解数据。此外,穿戴类电子产品也有必要推出“防沉迷”系统,比如限定数据阅读次数或延长间隔时间等。
此外,还要避免社交平台借助穿戴类电子产品催生焦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健康监测数据已经变成新型“社交货币”,比如“挑战月均睡眠90分”“教你骗过智能手表达成完美心率”等话题和教程,导致健康数据变成可量化、可比较、可炫耀的资本,进而让指标不达标者感到焦虑。因此,社交平台要对晒数据行为加以限制,防止健康管理沦为数字游戏。尤其是警惕有人故意制造健康焦虑,然后推销相关健康产品。
穿戴类电子产品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便捷的健康监测方式,但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因此切莫过度依赖和关注其中的数据变化,更要避免被刻意制造焦虑的行为“牵着鼻子走”。健康管理的目标是让自己处于更健康的状态,而非追求数据的完美。只有理性看待健康数据才能做到趋利避害,让穿戴类电子产品成为民众健康生活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制造焦虑的新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