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上周末,算力互联网横空出世。在5月17日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暨国际电信联盟成立160周年纪念活动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启动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
据介绍,算力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旨在通过增强和升级现有互联网体系架构,以满足算力应用与调度的需求。但它又不是一张全新的网络,而是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统一算力标识、增强异构计算和弹性网络能力等方式,实现算力的智能感知、实时发现和随需获取。组成形式上,该网络目前是以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自有算力为基础,与全国分散社会算力的互联,将现有的云、边、端等公共算力资源有效连接起来,让算力可以更加便捷地“找、调、用”。
总结起来,算力互联网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运营商主导,也就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直接下场成为算力输出的主渠道。在云计算市场,虽然有阿里、百度、腾讯和华为等众多大佬,但掌控着巨量算力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仅中国移动一家的算力服务器规模就超过了100万台,并网21家智算中心、3家国家级超算中心、3家量算中心,可调度算力资源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二是强调智能算力的可随时调用。目前国内算力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通用算力过剩,而用于训练和推理的智能算力又不足,整个行业冷暖不均。因此,算力互联网更重视智能算力的精准调度。这也是运营商未来发力的主要方向。中国移动2025年算力预算为373亿元,重点就是计划将智算规模提升至34EFLOPS,并强调对推理资源的投资“不设上限”。
三是灵活机动。算力互联网的建设动机是让终端需要的智能算力像按“千瓦时”用电一样,按“卡时”灵活购买使用算力资源,用多少买多少。
那么,这个算力互联网和此前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算网调度平台”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全国一体化算力算网调度平台”的建设初衷也是汇聚通用算力、智能算力、高性能算力、边缘算力等多元算力资源,实现不同厂商的异构资源池的算力动态感知与作业智能分发调度。但由于各家算力提供商的算力输出不均匀,通用算力占比大,而且接入节点难以通用统一,平台本身的运营缺乏强有力的推广推送,因此,运作的实际效果可能会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而算力互联网的主要运营企业是三大基础运营商,其强大的终端影响力决定了算力互联网的实际到达率。
在算力互联网的消息发布以后,本周一,A股市场不少云计算上市公司的股价承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大电信运营商强力介入智算市场的影响力。
此前,云计算上市公司就因为通用算力过剩而经营艰难,AIGC让智算看到了些许希望,但如果三大电信运营商强势来袭,智算也会是僧多粥少。当然,如果能傍上三大电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这样的大佬,并且还能介入算力调度这样的核心领域,就能找到新的机会。要知道,三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经开始从手机、家庭宽带向智算转向了。
算力互联网的建设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下一步,运营商不仅要做管道商,还可能介入前景更宽广的算力应用。这也是运营商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