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一份资料报表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月底,化学驱累计增油28.73万吨,平均日增油162.7吨,综合含水下降3.8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5.24%。
“化学驱就像往地层注入了一种带颗粒的饮料,注入地层的聚合物、PPG、表面活性剂等药剂,能把油驱动出来,实现高效采油,提升采收率。”采油管理二区经理冯益富说,化学驱是采油厂高效开发的新赛道,要实现增产增效,井网完善是基础、井剂协同是关键、现场管理是保障,这“三驾马车”必须并驾齐驱。
在综合递减加快、含水升高、地层情况错综复杂等条件下,管理二区是如何让化学驱改写采油“成绩单”的?
井网是油藏的“生命线”。采油管理二区技术人员在ST1-1C84井和ST1-1X13井之间“油墙”附近优化井距,加密实施措施ST1-1C101井,取得了日增油8.4吨的效果。
“这就像是为油藏重新规划了交通路线,让油流能够更加高效开采。”技术管理室经理骆培笑着解释道。
受套损、窜聚等因素影响,化学驱部分井区储量失控,难以保证剩余油均衡采出。同时,产液、流场不均衡,部分井区流线固定,导致井组间及内部见效不均衡。此外,平均注入压力达14.4MPa,部分井区注入压力过高,油井见效差。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化学驱的开采效率,井网完善迫在眉睫。”管理区副经理曹翠说道。
面对困境,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开发阶段展开技术攻关。项目投入初期,他们提升注入质量,强化注采调整,全力攻克缩短见效等技术。进入高峰期,他们实施低成本“3+2”优化技术,也就是在三次采油高峰期实施井网二次优化。
到了回返初期,技术人员致力于攻关谷底期延长技术。去年以来,累计实施新井、措施等15口,平均单井日产油3.5吨,综合含水90.50%,有效延长了含水谷底期。
井剂协同是化学驱开采的关键环节。化学驱立足剩余油变化规律,重新认识剖析见效差的三大原因:注采井网不完善、流线驱替不均衡及高压注入不归零。
为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围绕“培养新流线、控制主流线、强化弱流线”,针对见效不均衡井组,借助动态监测和数值模拟,精准流线识别,优选最佳方案及调整参数,有效调整地下流场,确保形成的“油墙”各向均衡。
协同模式上,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在老流线区域降低配注,减少无效注入;在新流线区域提高浓度,强化驱油效果;对弱流线区域加强注聚井治理,确保油藏各区域均衡开采。2024年以来,共调整68井次,实现日增油26.8吨,累增油5902吨。
针对边部见效差的问题,技术人员强化边部井区调整力度,实施投转注、调参、调配等工作量17井次,新增见效井7口,日增油23.1吨,含水下降6.9%。其中ST1-1X16井转注完善动态井网提动用,井区新增聚驱流线6条,2月份对该井实施提配30方措施,提高注入速度,截至目前累注0.09PV(孔隙度体积),井区新增见效井3口,日增油10.5吨。
“注采调整就像是给地层做精准治疗,哪里需要加强就重点关注哪里,让每一滴注入剂都发挥最大作用。”单元管理人董芳介绍道。
现场管理是化学驱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现场管理上,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推行“两查两化两预警”管理机制,为化学驱的高质量注入筑牢根基。
“两查”即巡查和化验检查。岗位员工每天进行两次巡检取样,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用肉眼仔细观察母液熟化状况,检查仪表是否存在失真问题。同时,每日对母液粘浓、采出水指标进行化验,并及时分析注聚质量。
“两化”为智能化和标准化。利用智能化手段,进行全数据采集、全流程连锁、全区域监控,实时采集与分析生产数据。同时,标准化管理让各项操作更加规范统一,有效减少人为失误。“两化让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就像给生产管理装上了智能翅膀。”负责智能化管理的曹在雷满脸自豪。
“两预警”指泵效预警和硫化氢预警。根据生产实际,及时采取提升泵效的措施,并且依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硫化氢检测频次,精准调节抑制剂用量,防患于未然。
“管理二区在三次采油领域的硬核实践,为老油田增产增效找到了宝贵经验。”采油管理二区党总支书记张云鹏说,“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细管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