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祺瑶)今天,备受瞩目的“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对观众开放,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亮相,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观众可以在大运河畔,跨越3500余年,揭开商文明密码。
这是一场千载难逢的合体展。时隔近半个世纪,殷墟出土的一对妇好鸮尊和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在京重逢。
这还是一场“时髦”的商文化展。一批最近几年重见天日的文物在京首秀。作为今年4月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盘龙城和琉璃河都派出重器参展。青铜带鋬(pàn)觚(gū)形器是其中代表。它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酒器,结合了觚的身、爵的口、斝(jiǎ)的把手,为目前全国考古发现中的孤品。专家介绍,这件觚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讲述着长江流域与中原文明交相辉映的故事。
展厅里,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的代表文物都已就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殷商超重量级文物也亮相。
这场殷商文化盛宴开启了深度游模式。展厅里,“司马迁”在互动屏上歪着头、瞪着眼,大喊:“早说了太史公不编瞎话!为什么不相信我!”随后,武丁、妇好、商纣王等历史人物开始“陪聊”。
观众可以戴上MR(混合现实)设备,打开“龙形觥(gōng)”的盒盖,敲响“崇阳铜鼓”,甚至和朋友传递“妇好鸮尊”。工作人员介绍,虚拟空间已经开发了8件重器,打开了很多奇妙的观展角度,比如观众可走进“青铜鼎”内细看,还可以听到3000余岁“铜铙”发出的声音。
“第三展厅”已准备就绪,饕餮纹岩画和青铜器版画化身为3D礼纸包装、立体折纸青铜人像等摆上展台。首博馆长郭京宁介绍,此次推出了一系列“殷商主题”文创产品,首批上线文创已达280余种,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一个展,将带动一座“城”,激发博物馆之城的活力。观众凭“看·见殷商”票根,可以免费预约参观北京20余家博物馆。首博还将携手首旅集团旗下北京展览馆集团、大运河文旅集团,推出“展览+展览”“展览+游船”联票。此外,一系列“文化消费新场景”也即将解码。
现场
迎客首日观众争拍“妇好鸮尊”同框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欢迎参观,感谢您对展览的支持!”今天10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一开门,该馆副馆长容晶站在“看·见殷商”展厅门口,为首位观众送上精美的展览图册。很快,展厅里就已经摩肩接踵。
“马上要出差,特意选择开展首日赶来看大展。”首位观众从天津赶来,他说,“最近几乎每天都在追踪展览信息,看到这么多青铜器要同场展出,充满期待。”
观众杨女士住在昌平,6时许就出了家门,专程来看妇好鸮尊。“我知道博物馆10时才开门,但是8时多就到了,就为了早点看到两件重器近半个世纪来首次同框,一点也不辛苦,值!”她笑着说。
侯女士是特意请假来看展,一进展厅也直奔两件鸮尊。她说:“之前在国博和河南博物院分别见过两件文物,对青铜器上的纹饰印象很深刻。这次能看到两件重磅文物同场展出,机会难得。”
这对3000余年的“战神”象征,成了展厅里最热门的打卡点,几乎每位经过的观众都会拍照。不少观众自发排队,站在最佳位置,拍摄双尊同框照片。
“限时出差”的文物牛尊,也备受关注。展柜前一直人头攒动。年过七旬的张先生举着手机,绕着展柜转了一圈,把文物前后左右各个角度都拍了遍。
“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耳下饰小鸟纹,牛双角饰节状纹,颈两侧饰夔纹。”他对照着说明牌仔细观看文物,不禁发出赞叹,“真是艺术精品呀!3000多年前的古人智慧不得了。”
牛尊的展柜说明牌位置,已经贴上了接棒文物的信息。一位小观众指着即将亮相的青铜手、象尊等文物,迫不及待地跟妈妈约定:“咱们把出场表拍下来,每一件都来看!”
临近午时,展厅里人头攒动,流连在一件件文物展品前,与商文明对望。
意犹未尽的观众还能在文创商店过把瘾。观众孙先生一口气将“妇好鸮尊”“牛尊”等重磅文物都带回家,他说:“这些冰箱贴很形象,有些打算分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