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投资中国新机遇——开放创新的深圳市场”,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讨论、公司路演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国资产和A股市场投资价值。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洁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讲话。
蓝洁表示,首先基于她最近的业务经验来讲一讲最近看到的企业利用深港两地的资本市场的动态。香港和内地的两个资本市场天然是既有文化上的共性、监管上的协调,又有市场定位、投资者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化,所以给了科技企业很好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战略做出选择,事实上她也看到了很多的企业非常积极活跃的审视度势,结合自己的需求和两地市场的差异,并且利用现在非常好的政策供给,打出了非常精彩和漂亮的玩法。这些玩法包括最传统的H股和全流通,包括A+H,又可以细分为先A后H或者是先H后A,或者是在几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里,她还看到同时发行A+H的做法;还包括设立小红筹的架构,通过小红筹的方式去香港发行上市;以及最近的港股回A,比如百济神州、中芯国际、中国移动、中海油等等;交易所层面的沪港通、深港通;港股的公司退市之后回到内地发行A股;或者有些公司在申请A股的过程中又决定放弃A股转头发行港股;港股的上市公司把自己的子公司脱离出来发行A股;也包括A股的上市公司把自己的子公司去发行港股等等。此外内地交易所与若干境外的交易所建立了互联互通的机制,允许A股上市公司对境外去发行GDR,以及允许境外的上市公司到境内来发行CDR。在这样的互联互通的机制下,我们已经看到若干中国A股公司成功发行GDR登陆海外的资本市场。
在上述这样一些非常精彩的各种手段结合的玩法之下,她最近注意到,A+H的交易特别活跃。所谓A+H也就是A股上市公司到港股去发行H股。A+H为什么最近会有一拨的小高潮呢?蓝洁理解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政策上的供给。2023年证监会通过了境外发行上市的新规,便利了H股的发行,小红筹的发行恰恰处于监管相对来说的真空地带,不需要拿到国内的监管审批。所以在路径之下有不少中国企业可能愿意选择设立小红筹架构,通过红筹的方式去香港发行上市。境外新规改变了这个格局,H股和小红筹上市现在统一适用于备案监管,H股上市以红筹上市站到了同样的监管起跑线上。
第二,香港市场本身再融资非常活跃,是个具有深度且便捷的融资平台,企业可以在香港设立长效境外融资平台,H股再融资只需要事后备案。
第三,契合当前很多企业在应对国际局势的情况下出海的浪潮。H股融资的募集资金是在海外,调动起来会更加便利。
第四,她注意到港交所也有改革措施在推出,优化香港IPO发售和定价机制,其中包括建议降低A+H发行人的H股上市最低H股数量门槛,由原来占已发行股本的15%降至10%,或者上市市值至少达到30亿港元。
最后,一些优质的A股公司,比如顺丰、美的、药明康德,他们去H股发行上市的时候,在H股市场上也得到了投资者非常好的价值与认可,与A股的价值差异有明显的缩窄,这也体现出来包括外资在内的港股投资者愿意对国内的优质资产慷慨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