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昵称为“xx文旅推荐”、头像使用机构LOGO、简介标注“官方”,这种账号的带货商品你会下单吗?据报道,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层出不穷,一些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大肆兜售假冒伪劣商品。
早些年,“高仿号”多是碰瓷明星,在昵称上打擦边球。如今则更加胆大妄为,从虚构“文旅局长”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知假售假,再到冒充官方媒体敲诈勒索,李鬼们何其嚣张。此前河南文旅因“宠粉”爆火后,短视频平台就曾批量涌现“河南文旅”“河南旅行推荐官”等假冒账号,河南文旅不得不亲自打假“河南文旅”。这些乱象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还可能误伤“正主”的公信力。
对此,有关方面近年来没少整治。2021年2月22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就对“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等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仅2024年,中央网信办就处置违法违规网站平台518个,相关平台也封禁数千个违规账号。但“高仿官号”之所以“野火烧不尽”,说到底还是有利可图。既然流量就是金钱,那么相比深耕内容、专注原创,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运营“高仿”,显然更能“高效”敛财。一些“高仿官号”背后,甚至形成了一条造号、养号、卖号的灰产。待到平台出手治理,“冒牌货”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哪怕“禁言封号”,“代价”也显得不值一提。
正如网友所言,明明相当一部分账号“一眼假”,连普通用户都能轻易识破,却依旧能活跃在网络之上,说明平台把关环节还是拉胯。在这方面,平台除了对具有公共属性的账号持续加强监管,及时处置假冒仿冒,更重要的还是严把“准入关”。就拿账号注册制度来说,必须加强官号认证资质审核,在明确相应规则、加大惩罚力度上发力,实现精准打击而非简单封号。同时,广大网友也要提高媒介素养,多看两眼账号的认证主体,不要稀里糊涂被李鬼牵着鼻子走。
上一篇:30年期美债收益率破5%!外交部回应穆迪调降美国评级
下一篇:华为正式推出鸿蒙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