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深圳举办。多位重磅嘉宾出席“主题讨论七:2025中国经济展望暨《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25》发布”环节,前瞻性探讨中国经济与金融大势及发展方向。
本场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执行负责人、原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主持。现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发布《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2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王永利,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李瑶参与圆桌讨论。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在主旨演讲环节,丁志杰代表《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发布2025年报告。他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系统在内外部压力中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提升体系韧性。需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统筹安全与发展,把握高水平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面向未来,丁志杰提出金融改革五项重点: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筑牢金融稳定保障,加强监管,推动监管兜底机制与早期纠偏制度的建设;恪守金融本源,提升金融的服务质效;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关税冲击对金融市场会带来较大影响。王一鸣表示,关税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短期波动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中国资本市场韧性也在增强,相比于其他经济体,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幅度相对小。
当前,国际大形势日趋复杂尖锐,且面临着美元更加强烈的竞争,需要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发展。王永利强调,现在出现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需要结合这些来推动、加快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清算发展。
李瑶指出,地方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和重要“毛细血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承载着国家金融战略、政策措施在地方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做实金融“五大篇文章”中大有作为。
金融与科技相互赋能
在嘉宾讨论环节,针对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点,王一鸣认为,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突破口,目前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近半,但受准入限制和价格管制制约,需通过放宽准入、放松价格管制来增加服务的差异化供给。
服务业开放应聚焦医疗、教育、通信等领域。王一鸣建议,在数据跨境流动和政府采购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研究制造业中间品关税下调空间。
科技不光赋能金融也在重塑金融。王永利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是永恒主题,但是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里已经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或者业态。第一个阶段是金融机构自己内部使用电脑提升运营和管理的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开放互联,电脑已经从机构内部大量向外联网。
中国在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甚至是领先地位。王永利指出,当前也暴露出重复互联的东西越来越多、相互勾连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等问题。迈向集约共享阶段应是全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的更好目标。
针对金融如何赋能科技,李瑶指出,应在科技创新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给予精准的金融支持。同时,在整体全生命周期范围内,如何评价一个科技产品、科技创新的价值,也是在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创新当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发布系列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包括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李瑶强调,未来,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金融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