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核心场合,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5月18日,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深圳举办。在“主题讨论十:全球资本市场展望与发展”环节,多位重磅嘉宾联袂解读全球资本市场前景及趋势这一备受瞩目的议题。
本场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娴主持。论坛现场,香港执业资深大律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前主席梁定邦,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慎峰,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聂庆平,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CEO邓肯·邦菲尔德参与圆桌讨论。
长期走向价值投资
谈及资本市场全球化,梁定邦表示,全球化本身对香港和内地的市场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至关重要。
当前,市场处于基钦周期的收缩期,全球多数股市可能会出现持续下跌并不断探底的过程。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并推动市场科学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已做出一系列科学部署,比如新“国九条”、证监会“并购六条”,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稳股市、稳楼市的系列措施,整体上有力地提升了市场的可预期性。
在张慎峰看来,无论从提高上市标准,还是提升制度的包容性与竞争力,无论是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还是加强投资端建设、引入中长期资金、培育耐心资本,总体目标都是围绕“让差企业尽快退市,让好企业尽快上市,让融资者得到更快发展,让投资者得到更多回报”。
当前,A股估值结构和交易结构严重错配。聂庆平表示,80多万亿元的A股资产中,沪深300的资产占50万亿元,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净率(PB)不到0.8倍,但交易量只占到27%。中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两大优势:一是鼓励价值投资,中国股市本身也具有估值优势;二是中国有一系列长期政策来刺激和支持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从长期趋势看,中国资本市场将会经历结构性转型,逐步走向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是金融和投资全球化方面的成功案例之一。邓肯·邦菲尔德表示,对于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而言,最为关键的是把握长期未来经济的趋势,这同样也是全球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要点。尽管当前各国之间存在较多的关税争端,但我们不能忽视全球资本市场所蕴含的力量。全球化进程仍会不断加深,所以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短期波动,同时更加重视长期的趋势。
中国对外开放持续加深
围绕全球化以及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和关税争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场论坛进行了深入探讨。
谈及对当前全球化的认识,梁定邦认为,过去全球化主要是由市场自身主导,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以美国为例,其市场波动不断加剧,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偏向以及政治经济因素对制度的冲击所导致。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前“去全球化”趋势的根源。
梁定邦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产业本身的深化、恒定的政策、稳定的政府。而这三个要素中国均具备。
聂庆平强调,全球金融体系、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全球化也并非是一个短期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事,所谓的“去全球化”亦然。
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一直在持续扩大,这其中也包括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张慎峰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到香港上市,同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数量也在稳步增加。无论从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监管的优化,还是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来看,中国都在吸收国际资本市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加积极地拥抱全球化。
“中国公司的出海战略非常成功,这能够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邓肯·邦菲尔德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本,以及如何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深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