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妍
在ETF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一场差异化“突围战”激烈打响。5月以来,8只自由现金流ETF已经上市,更多类似的“聪明贝塔”策略ETF也将发行或上报。然而,多数产品在上市后呈现净赎回情况,显示出“聪明贝塔”策略产品发行交易的冰火两重天。业内人士分析称,创新产品扎堆问世令竞争加剧,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深挖“聪明贝塔”策略的多元潜力,或是突破重围的关键。
自由现金流ETF扎堆上市
5月以来,摩根基金、华富基金、嘉实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的自由现金流ETF均已上市交易。Choice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已成立的自由现金流ETF(不含联接基金)达到20只,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30亿元。
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加持,成为自由现金流ETF等Smart Beta(聪明贝塔)策略产品崛起的重要动力。今年初,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出更多红利、低波、价值、成长等策略指数ETF,进一步提升ETF产品多样性和可投性。
同时,过去几年红利策略类ETF良好的业绩表现,也加大了资金对稳健类策略产品的接受度。华富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基金经理李孝华认为,“聪明贝塔”策略在宽基基础上追求超额收益,契合投资者对收益弹性的需求。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逐步提升,未来,类似自由现金流ETF这样在红利基础上偏成长的策略产品,以及纯成长的策略产品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ETF市场的竞争正日趋白热化。宽基类ETF已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一、二级行业类ETF的研发空间也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尚处蓝海的“聪明贝塔”策略,或成为基金公司寻求差异化发展的新方向。
“聪明贝塔”打法仍存难点
“聪明贝塔”策略的赛道也并非一片坦途。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多数产品上市以来遭遇了资金的净赎回,显示出“聪明贝塔”策略产品发行交易的冰火两重天。
对许多寻求ETF差异化发展的基金公司而言,持续营销是一场硬仗。一家近些年进军ETF的基金公司人士坦言:“我们的转型非常痛苦,一线渠道人员压力很大。过去没有的渠道关系现在都要搭建,短期内难以追赶头部公司。即便是‘聪明贝塔’策略,在持续营销方面,后发公司也处于劣势。”
目前,除了红利相关策略拥有一定市场认可度外,“聪明贝塔”策略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和接受。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负责人徐成城解释称,要理解聪明贝塔策略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且行业内缺乏统一的定义标准,这增加了向普通投资者解释的成本。
实际上,“聪明贝塔”策略产品可以更为多元。徐成城认为,“聪明贝塔”的核心策略主要有成长、红利、质量、低估价值四种,基于这些基础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如红利与价值结合形成红利低波策略、红利与质量结合产生红利质量策略等。这四种底层策略的根源在于经济与策略的循环规律,能为指数基金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不少同行集中发力自由现金流ETF,是想借大公司砸钱宣传、提升投资者认知的‘东风’,来实现营销的事半功倍。”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