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近日,贵阳市中铁逸都国际小区商铺多名业主向“天眼问政”栏目反映,他们3年前购买的地面1层商铺,办理产权证时竟被登记为“负2层”,质疑开发商“偷梁换柱”,损害业主利益。
购房合同明确标注的“1层”变产权证的“地下2层”,业主不仅面临资产贬值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更陷入维权困局。当购房合同与产权登记“货不对板”,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房地产市场赖以生存的契约精神。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业主集体维权,开发商已启动信息变更申请程序,表现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态度。但3年来未主动披露实情的行为,仍需以更大诚意直面业主质疑。正如律师所言,若查实存在虚假宣传,开发商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更需为失信行为付出代价。
此类事件警示我们,房地产交易不能成为“拆盲盒”游戏。开发商应主动公示规划文件、同步更新销售信息,让购房者买得明白、用得踏实。监管部门更需强化“穿透式监管”,对商品房预售备案、产权登记等环节实施全链条审查,用阳光操作杜绝“货不对板”问题。
帮帮哥提醒购房者,签订合同时务必核实规划图纸与产权登记信息,留存宣传资料等重要证据。若发现问题,立即向住建部门投诉或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破解房地产信任危机,需要企业以“建造品质”取代“文字游戏”,以“透明交易”替代“套路营销”。唯有让每份合同都能经得起法律审视,每个承诺都能经得住时间检验,才能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文/吴兵 图/周滔
上一篇:钢铁业进入减量提质发展新阶段
下一篇:26个方阵汇集彩链般的山水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