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5月18日凌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从华盛顿飞抵北京,结束了国之瑰宝79年的海外漂泊之旅。今年以来,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促成40余件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此外,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包括子弹库帛书在内中国文物的成功返还,是中美正向交流的一段佳话,也为更包容的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合作样本。
文物不仅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子弹库帛书1942 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两卷珍贵的帛书于1946 年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美国后,几经辗转被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如今,美方将其归还原主,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主权的承认,更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的尊重。文物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子弹库帛书不仅属于中国,也承载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珍贵片段。
子弹库帛书的回家之路,是由文明传承的火炬手们照亮的。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底就子弹库帛书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并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进行一年的密集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见证了中国在保护自身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是中美携手合作的成果。曾为帛书追溯奔走两国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为其返还仗义执言的加州大学罗泰教授等,他们与为帛书付出半生心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一样,都是功臣。目前,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的返还工作仍在进行中,希望在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它的回家之路不再遥远。
历史上,由于殖民势力的影响,文物被征用、盗掘、非法出口、贩运,文物原属国及其人民的文化权利和民族感情遭践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醒目创伤。推动和促成此类文物返还原属国,过去长期是一个难题。随着近年来全球对殖民遗产和不公正国际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深入,推动和促成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渐成国际共识。文物的持有国与原属国之间就文物保护开展合作,就文物返还开展对话,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计,被掠夺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数量达 160万件。中国于2014年和2024年分别在敦煌和青岛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有力地支持了国际公平正义,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保护与返还贡献了中国方案。
自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两国已合作成功实现20批次59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这些成果不仅是对中美两国文物保护合作的重要肯定,也为未来更多流失文物的追索与返还工作提供了经验和信心。同时,子弹库帛书的成功回归也给两个大国的相处提供了积极启示:尽管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但只要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就能够携手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好事。
目前,中国仍有大量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其回归之路任重道远。每一次成功的归还,都是对历史伤痕的修复,对文明尊严的捍卫。文明因尊重而延续,因对话而繁荣。希望战国帛书照亮更多国宝回家路。当这两卷帛书今年7月在国家博物馆的灯光下展出时,它诉说的将不仅是古老华夏先民生动的历史,更有现代人类文明共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