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图书评介】
《龚书铎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六卷,共计210余万字,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龚书铎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近代史学科的领军人物和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文集》包括《中国近代社会与政治》《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上下)》《求是室序跋》《文史散论》《戏剧漫谈·师友杂忆》,既是他一生学术成果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深受先生教诲的晚辈、学生,笔者拟结合《文集》的鲜明特点追忆先生一生之治学与为人。
一以贯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开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是整部文集的点睛之笔,也是龚书铎一生为人与治学精神的写照。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源于家国情怀,源于对民族和国家前途的思考。“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改革开放后,龚先生接替白寿彝先生长期担任北师大历史学科和中国史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每当思想界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历史的错误思潮与倾向,他都会站出来,予以坚决抵制与批评。20世纪90年代,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侵略与反侵略等问题,引发史学界热烈的讨论。针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龚书铎参与发起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等学术讨论会,承担了多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作编纂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评析》《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历史的回答: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原则争论》等著作。《文集》第1卷、第5卷收录的多篇文章,如《政治是历史的脊梁》《要重视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撰写的。他认为要辨清方向、分清是非,引导青年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很多问题必须结合历史,才能从根源上解释清楚。这些文章坚持论从史出,言出有据,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也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实事求是宝贵品格的重要体现。
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开展中国近代史创新性研究。龚书铎的学术专长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文化史研究,《文集》前3卷收录的就是这方面的专题论文。从总体上看,他的论文不在枝节上用力,而是立足学科发展,胸怀大局,聚焦近代史和文化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第1卷《中国近代社会与政治》论题涵盖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近代重大政治事件。从《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化》《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等题目不难看出,他所重视的是贯通性、综合性研究,主旨在把握近代史学的发展方向。这些文章的撰写需要深厚的学养支撑。70年代后期,他与李侃、李时岳等合作编写和主持修订的《中国近代史》,时至今日,仍是印数最多、影响巨大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教材。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白寿彝先生主持的《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他还独立或合作主编了多部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显示了坚实的通史基础和宽广的视野,也铸就了他重视理论和全局性问题研究的学术风格。
《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上下)》,萃集了作者研究近代文化的论文43篇,体现了他对我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发展作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的率领下,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专门研究机构和第一个以近代文化史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同时,他担任“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负责人,组织召开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他出版的专著《中国近代文化探索》《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清代理学史》《中国文化发展史》等,都切实推动了我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龚书铎在从事文化史研究之前,在戏剧研究方面已卓有成绩,对京剧、京剧现代戏、高甲戏、话剧、川剧、越剧、淮北梆子等均有研究。《文集》第6卷《戏剧漫谈》即选录戏剧、影视评论类文章36篇。这一学术背景也为他从事文化史研究创造了条件。
充分展现当代教育家精神。《师友杂忆》收文28篇,其中有对老一辈史学家郭沫若、侯外庐、尚钺、柴德赓、白寿彝、刘大年、陈锡祺等的纪念,有对老友李侃、林增平、李时岳、陈胜粦、胡思庸、李锦全等的追忆。这组文章,为了解当代史学家的人生志趣、学术交游和治学精神留下了珍贵记录。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间可贵的学术友谊,而且真切感受到师生间薪火相传的学术品格和教育家精神。龚书铎晚年主编的3卷本《清代理学史》,接续了侯外庐的名著《宋明理学史》,形成完整的中国理学史体系。《求是室序跋》汇集他为朋友、同事、弟子等所撰的序跋,其中为弟子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所作的序言占了较大篇幅。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集中在近代文化史领域,包括对阮元、魏源、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梁漱溟等思想家和学者的研究,对晚清汉学、宋学、心学、诸子学、史学、地理学等学术流派的研究,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维新思潮等文化思潮的研究,以及对近代报刊、出版、习俗、风尚等社会文化的研究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张昭军,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上一篇:西安博物院:教育活动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