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被誉为“红色金寨”,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革命的红旗在这里迎风飘扬,屹立不倒。 至今,金寨仍保留着大量珍贵的革命传统建筑,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及活动场所等,这些革命遗址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红色历史土壤与丰富的建筑遗存基础之上,《金寨县重要革命传统建筑》一书应运而生。该书内容涵盖金寨县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建筑现状、类型划分、特征分析等方面,呈现出扎实而系统的研究成果。
《金寨县重要革命传统建筑》在红色资源的系统梳理方面作出了扎实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要切实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这些革命历史建筑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在精细梳理的基础上,做好收集、整理、宣传、传承、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实现成果公开共享,推动红色精神的社会传承。《金寨县重要革命传统建筑》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系统性的资源普查,初步建立了革命历史建筑目录和数据库。并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形成了研究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构建体系化的革命历史建筑评估框架。革命传统建筑的研究,起源于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教育深化、革命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逐步发展为党史学、建筑学、教育学、文化产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研究领域。
该书从评估体系建构角度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革命历史建筑调查与评价逻辑,体现出较高的系统性与方法论价值。首先,本书通过实地踏勘与资料比对,系统梳理了革命传统建筑的分布范围、保存状态与使用现状,指出了不同建筑面临的破损、闲置、功能退化等现实问题,为科学评估提供了扎实的现状基础;其次,依据建筑的功能性质与历史地位,建立了涵盖机构旧址、领导人故居、活动场所等多个类型的分类标准,构建了革命传统建筑的类型体系;再次,通过对建筑的风貌特征、装饰艺术、结构构造与空间布局等进行逐项归纳,系统梳理其时代风格与地方性建筑语言;最后,除了理论建构与实地勘察,本书还初步建立了金寨革命传统建筑的数据库与图集,选取97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测绘与整理,形成了图文并茂、可追溯、可引用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科学评估、数字展示与动态保护提供了扎实支撑。
作者以革命历史为核心线索,系统挖掘建筑所见证的重要事件及其背后的情感意涵,使这些物质遗存成为理解革命文化的重要媒介;最后,本书的研究成果为红色精神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基层单位,均可借助本书建筑—历史—精神之间的关系框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文化传承活动。在革命建筑话语体系不断丰富的今天,该书作为一部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为红色精神的学理表达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后续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积累了宝贵的素材资源。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金寨县重要革命传统建筑》不仅丰富了地方党史资源的认知体系,也为安徽乃至全国红色建筑资源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发掘提供了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