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老年探险家”:生命最后阶段进行“我是谁”的追问
创始人
2025-05-19 00:11:14
0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回顾自己一生已经走过的路,自然会有一些美好的记忆,但总觉得有许多遗憾,让人心有不安和不甘。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处理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我(或许还有我们这一代人)恰恰就在处理这三大关系上出了问题。

于是,我就给自己的养老生活做了这样的安排:闭门写作,借以沉潜在历史与内心的深处,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华到更广阔、自由的境界;每天在庭院散步,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欣赏草木花石、蓝天浮云的自然美,而且每天都要有新的发现,用摄影记录下自己与自然相遇时的瞬间感悟;同时尽量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单纯、朴实化。所有这一切的安排,最终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安详。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养老人生理想的核心与关键。

转折点

滑倒摔出来的好奇心

2023年是我养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7月29日中午和7月30日凌晨3时半两次滑倒在地,虽然身体没有受伤,却浑身筋骨酸痛,一蹶不振了。“变老”的大洪水淹没了一切,意味衰老与死亡迫面而来。

一方面,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衰弱、昏聩,不堪承受;另一方面,在静静的躺平中,竟然充满了好奇心:

到了一生尽头,会发生怎样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在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社会现象?怎样理解与思考衰老和死亡?我将遇到怎样的仅属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困境?我将以怎样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生命衰竭?个性化的钱理群式的衰老与死亡,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太有意思了,又焕发了我的生命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突然明白:衰老意味着自我身份、标识的消失,就需要寻找、建构新的自我。进入生命最后阶段,我的身份、标识是什么?我是干什么的?我是谁?答案因人因时而异:这正是最吸引我之处。

我要继续做一个“老年探险家”。于是,就有了我关于自己最后人生的两个设想。

设想一

“活力养老”的最后闪光

首先是从2023年到2027年,84岁到88岁的“米寿”,或许延长到2029年的90岁,我期待有一个“静养、读书、写作”期,即所谓“活力养老”的最后闪光、发亮:在静养、维护身体健康为主的前提下,将读书、写作、学术研究的方向,转向“追问人性、国民性,探讨老年人生的生与死的本质”,最后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呈现完整、真实的自我。

我想到做到。2023年7月29日摔倒后的一个月,我集中阅读了9本关于养老、死亡的作品,并做了详尽笔记。

从2019年和老伴共度生死开始进入“养老学”研究领域,到了2023年,我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入进去,这将是一个更深入、广阔的新天地。现在所能写下的,仅是我初步的思考。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生育率下降,老年期延长,人的生命历程产生巨大变化,人类进入了长寿时代。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应该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以至全人类,对老龄化时代所带来的问题,都缺乏思想准备。

难道老龄化仅仅带来危机,没有出现生机?

长寿时代,会不会给我们这些老年人带来生命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恰恰是长寿时代改变了老龄人生的既定道路与命运。

在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三个阶段:学习—工作—养老,是一个不断走向衰亡的过程。在这样的人生逻辑里,“养老”就是“等死”。但长寿时代的老人,寿命的延长,也同时意味着身体与精神的延伸、劳动参与率的提升。这样,就有了重新“学习”与“工作”,重新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机遇,甚至有了继续大有作为、中有作为,至少是小有作为的可能。

据研究者分析,人的智力分“晶体智力”(知识、理论)和“流体智力”(人生经验、生命体验、想象力与创造力)两方面。我的老年期研究,也有主要依靠晶体智力的,偏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仰仗流体智力,满怀好奇心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自觉追求老年学术的“创造性顶点”。

可以说,正是在2022年至2023年,我的思维活跃度、想象力与创造力都达到了顶峰。现在,突然摔倒在地,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在进入衰老、死亡期的最初阶段,至少在“88岁米寿”之前,还能保持思维的相对活跃,还能想象、创造,开拓思想与学术的新未来。

设想二

进行“我是谁”的追问

在《九十岁的一年》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

我已经摆脱了自我不戴面具地践行生活

即我内心最深处的那种生活。

我眼一亮,心一动:这真一语道破了老年人生的本质!这也是我的“养老学”思考和研究的核心。

我在很多文章和讲话里都一再提到,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中国人,我们一直是“戴着面具”的:从童年、少年接受学校教育,就开始学会“听话”;到了青年、中年、老年阶段,成为社会的一员,你的职业、身份、地位无形之中也成为一个卸不下的面具。你能说什么,做什么,都有规定,绝不能越轨。

现在老了,退休了,脱离了单位,成了养老院里的一个普通居民,没有头衔、身份、地位的老头、老太。直到此刻、现在,你才可以摆脱你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开地活着,开始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让你本质性的存在显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自我,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这不仅是一个重新寻找、发现与坚守的生命过程,更包括自我人性的重新调整——我们这一代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的历史博弈中忽略了对自己人性的关怀。

除此之外,还要有人性的新发展——将那些曾在心里萌芽,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向往发掘出来,把自己的最大潜能发挥尽致。重建了自我,生命因此有了一种新的存在形态。有了老年人生的回归与重建,尽管步履蹒跚,却成了“超越性的老人”,这就是“老中的不老”:虽然衰弱了,失去了很多,但人性超越了。

于是,我突然醒悟:虽然我倒下了,却回归更深维度的自我,成为内在的“人”,呈现本质性的自我存在。这样,我也就可以坦然回答“我是谁”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这样的追问,从青少年开始,到了年老临终,才会有一个完整、可信的答案。

这就是我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责任与使命:进行“我是谁”的追问。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钱理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绿电“点亮”转型路 从24小时不停运转的智能陶瓷产线,到每90秒就能下线一台汽车的绿色工厂,从支撑钢铁企业升级,到助推供...
浦口经开区加速产学研贯通式转化 近日,南信大·浦口经开区创新港技术转移赋能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圆满结束,活动以“研产贯通促转化,协同创...
一面锦旗背后的“驾考温度” “诸警官,谢谢你们!在你们这里考驾照,公平公正,工作人员还特别热情、专业和耐心,让我深受感动……”近...
“提前两月开工,计划年内投产” □ 本报记者 胡明峰 通讯员 吴雪曼 “比预期开工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个月,极大缩减了企业运行成本...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挑战几多?路...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向前,能源电力领域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当前,我国...
人形机器人进化“带火”灵巧手产... 随着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灵巧手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接口,其产业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近期,资本纷纷布局、技...
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体育科技... 5月18日,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携手建邺区科学技术局,开展主题为体育中的科技“Sport×Tech”展...
【光明时评】让低碳生活成为可量... 转自:光明日报【光明时评】   搭乘地铁或公交、新能源车出行、节约用电……这些都能帮你积攒个人碳减排...
河西鱼嘴滨江即将“焕新”开放 5月13日拍摄的南京河西鱼嘴段滨江岸线绿化提升工程,项目改造13.4万平方米区域,沿980米岸线打造...
守护家园 “救”在身边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潘玉章 地震预警信号响起,师生迅速抱头,躲在课桌下进行紧急避险。待...
泰国推“绿色旅游季”以促进国内... 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曼谷5月18日电 (记者 李映民)泰国总理府副发言人萨西卡恩18日表示,泰...
青岛台东步行街:承载百年记忆 ... 转自:光明日报    台东步行街街景。崔冬妮摄/光明图片    小吃摊位前排队等候美食的消费者。崔冬...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品格和教... 转自:光明日报【图书评介】  《龚书铎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六卷,共计210余万字,近日由中华书...
西安博物院:教育活动多样化 转自:光明日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
山东博物馆:特展尽览泉城史 转自:光明日报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济南主会场活动暨“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
西十高铁全线完成箱梁架设 转自:光明日报  5月18日,随着架桥机将一孔长32.6米、重724.88吨的箱梁平稳落至位于西安市...
美国恶劣天气已造成至少28人死... 当地时间5月18日,总台记者获悉,龙卷风和风暴等恶劣天气席卷美国中部地区到东海岸的多个州,目前已造成...
中国为全球卫生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转自:光明日报【记者连线】  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至2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当地时间5...
从精神哲学审视人生观 转自:光明日报【论点摘编】江畅在《伦理学研究》2025年第1期撰文指出,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
打架手机被丢江里,假发票索赔结...   三湘都市报5月18日讯  两人在江边打架,彭某不但受了伤,新买的手机也坠入江中,事后彭某起诉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