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江阴市祝塘镇石堰村秉持多元共治“一盘棋”思维,着力打造“融力量·融治理”工作品牌,将党建工作融入乡村发展,激活神经末梢活力;融入区域网格,提升共建共治水平;融入惠民服务,加强治理为民。
石堰村位于江阴市西南,东面和张家港市接壤,南面与无锡市锡山区交界。石堰因村庄纵横、交通发达、修闸成堰而得名。2024年,获评“江苏省美丽家园示范点”“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该村聚焦乡村治理难点堵点问题,把实现乡村善治作为重要课题,创新推行“融力量·融治理”模式,让和美石堰幸福满格。
多元融合,织密乡村治理“经纬网”
石堰村完善网格“立体矩阵”。依托网格建设9个“融治驿站”,构建“6+4+X”的网格参勤力量体系,将党群、公安、司法、综治、民政、综合执法6支常态参勤力量和卫健、环保、拆迁、市场监管等4支动态参勤力量纳入网格,形成党建网、综治网、服务网、警务网“四网合一”的融治大网。
构建治理“融合队伍”。村级层面设立领导小组,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组长,下设党建综合、平安法治、经济生态及公共服务等4个功能小组。9名村干部各自担任网格负责人,吸纳党员、志愿者、村民组长、退役军人等担任“融帮手”,构建“村党总支—融治网格—村民”三级组织体系并常态化开展工作,将基层治理真正延伸到“神经末梢”。
打造片区“红色磁场”。以党建为圆心拓宽服务半径,积极发挥“人熟、路熟、情况熟”优势,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建立“网格+清单化服务”工作机制,结合村民需求打造5分钟服务圈,将理论宣讲、政策咨询、志愿服务等送到家门口,推动服务管理无缝隙,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矛盾融解,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石堰村村干部带领“融帮手”每周下沉自然村不少于两个半天,逐户发放“便民连心卡”,实施“民情日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掌握事态发展早小趋势,竭力把民忧民困解决在萌芽。2023年以来,村干部和“融帮手”在日常工作中见义勇为救助4名村民,2人获评“江阴好人”。
针对邻里小事,石堰村打造“板凳议事会”“融治说事”等品牌,由“对着干”向“商量办”转变,累计解决身边小纠纷236件。通过“找齐小圈子、跑碎裤腿子、磨破嘴皮子”,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在当下。针对重大风险,落实村领导班子成员包案制度,全力减存量、控增、防变,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推行网格“四诊”工作法,在常态下沉巡诊做好“CT扫描”、集中会诊分析病因、带问出诊除去病灶的基础上,坚持复诊巩固疗效防止反弹回潮。落实矛盾纠纷“收集—登记—归类—协商—反馈”工作闭环,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加快补齐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将“管一时”变为“管长久”。
服务融惠,塑好乡村治理“精气神”
紧扣“融治理”的题中之义,石堰村以“绣花功夫”深耕细作惠民项目,为群众带来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石堰村摸清60岁以上村民特殊诉求,通过精准惠民生、增福祉,让老年村民诉求掷地有回声。村干部和“融帮手”积极回应老年村民对理发、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幸福从‘头’开始”“‘医’起来敲门”“法式下午茶”等微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0余场,惠及老年村民3万余人次。
营造“小村大爱”好生态,设立“‘啡’常幸福”慈善基金,让善行善事细水长流。扩大“石事‘堰’会”“援法议事”“群芳竞堰”等治理品牌影响,村民从少到多变理智、从内及外变理解,村里事逐渐变成家里事,在参与中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石堰村以融为钥推行村干部主动问事、村民集中议事、村“两委”及时办事机制,构建良好干事创业环境,成功吸引本村外出青年返乡创立江阴市祝塘镇首个村咖。一批能人陆续回村创业,在家门口打造乡村好声音和乡村非诚勿扰等文化IP,“稻香古渡·喜芋连理”项目落地打响村庄知名度,推动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效益双提升。村级经营性收入从2023年280.18万元跃升至2024年446万元,同比增长59.2%,真正把治理效能转化为村民的幸福指数。
“融力量·融治理”模式将干群力量和智慧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全领域,为石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家门口以细“治”入微的服务织出一条现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构建出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新样板。
徐寅(作者系江阴市祝塘镇石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