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杰
周末的一天,一杯绿茶,一叠《海上名园》书稿,我在暖意和清凉交替的微风中,从上午读到了深夜。
记忆中,当年我们对张园的称呼更多的是叫“张家花园”。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部队回到家乡上海,随即迷上了摄影,有了专业的相机。只是连轴转的拍摄、冲胶卷、印放,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起退伍回上海的战友小倪就住在威海路590弄即张园的41号,他对摄影也很喜欢,我俩兴趣相投,业余时间也常常在一起拍摄,研究照片,不久,我俩索性把一楼他家的卫生间四面蒙上光亮,做成了一个冲印、放大黑白照片的“暗房”。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去张园的“非正规”暗房,常常加班突击到深夜,因为过于投入,有时听到窗外响起属于张园烟火气的零零星星吆喝声,才知道天已大亮。就这样,我在张园进进出出半年有余,创作了一批照片,有的还获得了上海和全国的摄影一等奖。张园,就此成了我影视事业起步的地方之一。直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我俩还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张园自建暗房、印放照片的难忘时光。
2018年9月30日,张园这个上海最大的城市中心城区改建项目正式启动。2021年10月27日上午,张园西区正式竣工、开业。有朋友曾问我,眼前的张园像什么?我说眼前的它像一幅画,浓缩了上海百年风云,充满视觉质感;它又像一首歌,定调了上海城市更新发展的当代旋律,富有听觉张力。只是我觉得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些时代变迁中的“人”和“事”没有进入“画框”中;在这首歌里,还有一些重要的咏叹、和声没有融入。历经岁月沉浮的张园,多的是被各种传说、街谈巷议所笼罩,有的还被误解、误读。而眼前这本呕心沥血20万字的《海上名园》,专业考据、写实了诸多有血有肉的人和故事,很大程度上校正、补齐了人们对张园虽有所知但并不完整、遗珠多多的记忆拼图,权威地匡正了张园的正史。
细细读来,《海上名园》中,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烙印轨迹;有详细列举的无数个出现在张园的上海甚至中国的“第一”;更有早期“城市文化空间”概念的推出和城市管理运营智慧理念的被梳理、被命名、被推行。这里,还是过往上海影视拍摄难得的实景地。遥远的不说,就说当代那些响当当的作品吧,从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到黄蜀芹导演的《围城》;从视觉艺术家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到表演艺术家潘虹主演的三部曲《股疯》《走过冬天的女人》《最后的贵族》,都曾在张园进行拍摄取景。近年徐峥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更是浓墨重彩于此,令人亲切感佩,印象深刻。而之前我在张园拍摄纪录片时,还不期而遇了王家卫导演带着摄制组在拍的《繁花》……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名园》一书中系统地、科学地提出了在张园这一兼有英式花园旷达与江南园林、江南传统民居调性相结合的大型历史建筑群改建全过程中,实施文化“三保一增”,即文化保护、文化“保鲜”、文化保值、增值的行动纲领,发布了很具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精细绣花般功夫的“施工图”,不漏死角地全场强化执行,可谓动足脑筋,不遗余力。
掩卷而思,我依然沉浸其间。回望书名,我的眼睛再次一亮,此书名为《海上名园》,若倒过来读的话,便是《园名上海》,深层次一想,本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做顶格水平的上海之最,本书莫非就是如此对标、追求真正代表今天的上海?其气场、调性、构成都对——张园史不就是上海史?张园今天的发展不就是新一轮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吗?
上一篇:博物馆奇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