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科技正在真真切切地改变残疾人的生活。今天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由北京市残联主办、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承办的“科技助翼·自强筑梦”——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启幕活动在示范中心汇爱大厦举行。方便视障人士出行的电子导盲犬,帮助听障人士获取信息的同声传译字幕眼镜,帮助肢体障碍人士出行的脑机AI轮椅等60余种科技助残产品集中亮相。
围绕“畅行、畅视、畅听、畅心、畅想”,来自清华大学、奥托博克(中国)工业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和院校的60余种前沿助残科技产品在展示区集中展示。
“距离障碍物还有1米、0.8米……”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视障女孩小黄体验了一套盲杖和助盲眼镜配合使用的智能导盲设备。她激动地说:“我平时用的就是一款普通的金属盲杖,但这款盲杖很智能,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周边障碍物,还能导航,配合上助盲眼镜,像树枝、墙面这些较高的障碍物也不用担心了,从头到脚都有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智能盲杖可调节长度,加上助盲眼镜,主要通过北斗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完成前方和上方障碍物探测,并通过北斗卫星导航,提供精确的场景识别模式和位置导航,让视障人士了解周边的景象。盲杖上还有一键求助功能,在遇到场景识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求助在线志愿者。
高位截瘫者坐上轮椅,用眼睛就能操控轮椅前行了。肢体残疾人李女士对展示区的脑机AI轮椅最感兴趣,“我们平时全靠轮椅出行,坐上这辆轮椅,通过眼部运动,聚焦目光,轻轻摆头、眨眼,无需肢体动作,就能实现轮椅的前进、后退、转向等操作,太高科技了。”记者注意到,和普通的电动轮椅相比,这款轮椅左前方配备了一块显示屏,研发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主要通过运用多模态脑机 AI技术,能精准识别大脑控制意图,形成控制指令,传送至电动轮椅,实现轮椅多向运动控制,为上肢有障碍的肢体障碍者和渐冻症患者等人群服务。
活动现场,还有一位特别的“小明星”备受关注——小蒜,这是一只集成了多种传感器的电子导盲犬,和其他的电子导盲犬相比,它的外形更接近小狗,而且只有20斤,比较轻便。通过语音提示和震动反馈,它可以帮助视障主人顺利避开障碍、找准方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助残科技走出了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市残联康复部副主任李闻告诉记者,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帮助47万残疾人足不出户申请辅具122万件,“AR字幕眼镜、智能假肢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已经纳入补贴目录,残疾人朋友能够以优惠的价格用上这些辅具产品。截至目前,平台中的高科技辅具产品占到四分之一,我们会继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助残,加快促进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