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律,一个人年岁渐长,有一天开始与历史产生真正的联结。那些落入时间灰尘之物,原本只是课本要求背诵的知识,却在多年后的一日,发出一种对神韵的召唤。在我身上,这种变化于三十岁以后,悄然到来。
近些年来,因工作或旅行,我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但凡有充分的时间,当地的博物馆是我的闲逛首选。远至莫斯科的冬宫博物馆、位于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近则至保存着明代徐蕃夫妇不腐肉身的泰州博物馆、南通名士张骞题字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这些博物馆装潢各异,性情有别,往往都能带来不尽收获。
在诸多游览经历里,论难忘,可谓不胜枚举。有一回路过郑州,趁空去了河南博物院。展柜陈列了中原地区的不朽文明,使我目不暇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年初热门电影《封神2》里女将军邓婵玉的原型。因其墓葬于安阳殷墟,自然有珍贵文物陈列在省博物馆。除了妇好的一些日用装备,我还看到了著名的妇好鸮尊。在昏暗的展厅里,夹杂着锈片的青铜表面熠熠生光。鸮顶立一圆雕小鸟,尊体饰以夔龙与大量云雷纹,精致得使人不禁屏息静观。
除此以外,位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州下的瓦尔代钟铃博物馆,亦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瓦尔代曾是一个隶属于修道院的村庄,直到十八世纪晚期才被设立为城市。由于它位于更大城市的中间位置,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驿站。许多赶路人前来留宿,铃铛则成了刚需品,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钟、铃手工艺者。在钟铃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俄罗斯各个时期钟铃以及它们的运用场景,也记住了这个专精领域的博物馆。
而在我所生活的上海,万众瞩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历经七年的精心修建,终于在去年1月底迎来了首个预约日。我本不喜人群聚集之地,但上博东馆举办了不少吸引人的特展。拗不过好奇,终究是去过好几次。上一次去,看的是箱根Pola美术馆的“印象·派对”大展,深深为东馆的格局所吸引。首先是数字化的运用,不仅有独立的数字馆,也将电子布景与展览相结合。书法馆门前立一嶙峋之石,地上特制了水流的视效,两侧书法徐徐而成,使人心旷神怡。绘画馆则立有“六法亭”造型的屏幕,流光溢彩,展现着动态的古画。其中珍品颇多,非常值得一看。其次,上博东馆的文创极为丰富,既有合作的品牌,也有官方门店。博物馆被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现代空间,无论抱着休闲还是学习的目的,都能满载而归,难怪总有熙熙攘攘的参观者。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我目前观览过的博物馆中,上博东馆带给我的印象是最契合此主题的。现代技术重塑了一个与文物气韵协调的环境,使人身临其境,更能领略文化之美。而场景化的手法,本身也能增加人对所见文物的记忆。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亲自去实地看一看。不如择闲时,为自己开启一个博物馆奇妙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