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历经千年淬炼,长城无愧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凝聚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基因,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千百年来,受自然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长城已经从建造之初完整的建筑形态变化为今天以遗迹遗存为主的遗址形态,现存面貌千差万别。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启动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等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至今,长城保护工程持续未间断。从完整形态修复,到残缺形态加固,再到遗址原状保护,70余年来长城保护的理念与技术探索始终未停步。长城遗址保护,保存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长城遗址保护的技术方法还在持续探索进步。近些年来,长城抢险保护、研究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无人机监测、日常巡查维护、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等多维度科学技术手段的实施,为环境气候变化下遗产有效保护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长城遗产保护整体向好发展。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长城是受灾害威胁影响最大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持续加大长城及其环境保护,为后代留存具有历史原貌的长城遗产。
长城不仅是物质遗存,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长城价值的研究及阐释与展示,对彰显中华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八达岭长城率先向社会开放。山海关、嘉峪关等长城游览区为世界了解中国起到积极的作用。长城不仅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是文化交流场所,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舞台,促进中外友好的桥梁和纽带。近些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多省市推出“长城文化+”文旅品牌,开展系列文旅活动,开放长城专题博物馆与展示馆,举办学术论坛、创意大赛、实景演出、体育活动,出版图书等,形成长城文化传播热潮,拉近了广大人民群众与长城的距离。
与长城保护工程相比,长城价值挖掘以及价值阐释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需要加快开展全面系统、富有深度的长城价值研究。结合长城所处区域自然、历史、营建、艺术、文化、科学特点,讲好长城故事、历史故事、当代故事,建立科学完整的长城多元价值体系,通过明晰阐释主题、丰富展示手段,探索多模式开放途径,带动长城沿线区域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协调发展,促进长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古老长城焕发时代新貌。
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和谐共存的理想和追求、守护家园的和平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18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