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近年来,产品包装上各种“零添加”“零蔗糖”“零防腐剂”等“零字号”盛行。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偏好和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在包装上大做文章,以此抬高产品“身价”,诱导消费者为溢价买单。
商家玩弄“文字游戏”最常见手段是,只摘取自己没有添加的成分进行宣传,而商品包装上的“0添加”所指物质各有不同。例如,一款蚝油瓶身标签上打着“0添加”大字,但下方又有一行很小的字解释: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
另一常见伎俩是,故意模糊生产过程中“添加”和最终产品中“含有”的概念。亦即虽然产品标示“零添加色素”或“零添加防腐剂”,并不代表产品中完全不含有色素或防腐剂。
更有一些商品包装正面大大的“0”字,其实只是商标的组成部分。或特意将“0”字涂成不同颜色,“用心良苦”引导消费者把产品联想成“零添加”。
这也就意味着,声称“0添加蔗糖”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可用食用葡萄糖等替代;“蔗糖含量未检出”,不影响配料表中有“三氯蔗糖”;果汁号称“不添加蔗糖”,可水果中天然含有果糖、葡萄糖等糖分,总含糖量甚至可能高于普通饮料…… 在商家或制造虚假概念,或有意混淆成分,或故布疑阵误导等种种“高明”伎俩面前,别说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容易上当,即便有心细细甄别也难度极大。
食品安全无小事。产品包装上的文字游戏不仅极易在购物环节误导消费选择,还污名化了食品添加剂,催生“没有添加剂=更安全”的认知误区,让食品行业陷入“伪健康”的恶性竞争。
针对此,近年来,国家一直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相信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零添加”“不添加”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新标准的发布,已经给相关商家敲响警钟,套路难长远,诚信是正道。食品安全的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踩,边界不能逾越、标准不能挑战。商家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自身才能赢得口碑、行稳致远。
(人民网评微信公号,作者寒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