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冶区赵各庄融园路西侧的水泥坡路沿坡而上,三座欧式风格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映入眼帘,这就是赵各庄8、9、10号“洋房子”。其中,10号洋房以其独特的二层结构格外引人注目。
初夏清晨,阳光穿过百年紫藤的枝叶,在青灰色石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仰望眼前这座全市现存唯一的二层老洋房,仿佛正面向一位历尽沧桑的沉静老者,听他娓娓抖落珍藏在时光里的曲折故事。
洋房的历史和古冶煤炭开采及开滦赵各庄矿的建立密切相关。1909年,滦州赵各庄矿建立;1912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合并,于是一批批欧洲煤矿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来到古冶。此后20多年时间里,22座欧式别墅陆续拔地而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洋房子”。后来,这片别墅群被命名为赵各庄矿“融园”,寓意着其乐融融。
“这些紫藤、桑树还有脚下的水泥板路,都有百年历史啦。”解说员王云涛轻抚着10号洋房院中百年紫藤的树干,缓缓说道。经历百年时光和1976年大地震的洗礼,保存至今的仅剩的这3套洋房,基本还是旧时的模样。推开10号洋房厚重的木门,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玄关处,百年前设计的衣帽架依旧保留着原貌,出自马家沟耐火厂的地砖釉面泛着光泽,花纹清晰如昨,与旋转楼梯扶手的红松木纹路相互映衬,诉说着曾经的精致与奢华。“10号洋房建于1922年,这里住的都是高级员司,所以住宅设计极为讲究。”王云涛说,洋房的主人,最具代表性的是当年赵各庄矿矿师瓦拉文,他是比利时人。1925年,瓦拉文的妻子和一岁半的女儿莫尼克跟随他来到这里,在这所别墅里度过了13年的时光。
转入南侧宽敞的会客厅,就来到了洋房主人的社交主场。客厅内玻璃吊灯垂悬而下,仿佛能照见当年舞会上各位宾客的衣香鬓影。这里曾是矿上重要人物的社交活动场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是社交礼仪与文化交流的舞台。餐厅的传餐窗保留着上菜滑轨,壁炉烟道暗藏采暖智慧,与转角楼梯前那盏镶嵌在透雕木柱中的球形电灯遥相呼应。“当年,这可是矿区第一个用上电的别墅。”王云涛说,重要人物们不仅在这儿用餐,他们还会探讨技术、交流经验,为煤矿的发展出谋划策。沿着木质旋梯登上洋房二层,在主卧套间内,独立卫浴、釉面马桶令人惊叹,百年前的人居革新理念在这里得到了诠释。在其中一个房间,记者竟与莫尼克小姐的睡床不期而遇……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那个小女孩的欢笑声、上下学时在木质楼梯上蹦跳的脚步声仿佛穿越时空响起。
据说,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身在比利时的瓦拉文当时虽已重病卧床,但他依旧牵挂着远在唐山的家。瓦拉文去世后,莫尼克小姐曾三次回“家”探望。1993年,她已是70岁高龄,在洋房门外的扇形台阶上,她找到幼年时拍照站的地方,摆出像小时候一样的动作,复刻了一张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的照片。这次,莫尼克还把一家人保留的许多洋房及赵各庄的老照片资料留给了开滦。
10号洋房的地基为大条石砌就,中间是木架砖石结构,上顶为悬空铁瓦的圆锥型顶盖。解说员王云涛的声音与木地板的吱呀声不断交织,触目可及的时光故事与莫尼克小姐的快乐童年不时闪现,令人近乎陶醉于“其乐融融”中。
然而这里并非总是其乐融融。1935年后,10号洋房成为矿长宅邸。1938年,五矿大罢工的工人们在矿上谈判未果的情况下,包围了10号洋房,当时的工人纠察队队长就是节振国。后来,大罢工发展成抗日暴动,节振国等进步工人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解放后,10号洋房也曾作为赵矿医院的妇幼科病房,发挥过救助妇幼、守护生命健康的作用;还做过高级招待所,迎接四方宾客;上世纪60年代末,10号洋房成为赵各庄矿党委机关部门办公所在地;2001年,10号洋房被确定为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10号洋房的旁边,8号和9号洋房也各具特色。8号洋房如今已改造成了矿史展览馆,通过大量的文献照片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赵各庄矿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矿工们在恶劣条件下艰苦劳作和英勇抗争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阵地。而9号洋房则依然保持着原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的探寻。“这些洋房不仅见证开滦煤矿的黄金时代,更镌刻着中国近代工业的特殊印记。”赵各庄矿党委宣传部丁思远如是评价。7.8级地震的裂痕未能撼动其筋骨,正如百年间战火、改制从未磨灭其风骨,红松木纹中沉淀着五矿大罢工的呐喊,石砌地基下埋藏着中西工业文明碰撞的火种。
岁月如梭,斯人已矣。当紫藤新蕊再度垂落百年石阶,承载百年风云故事的洋房依然从容。如今,它们已成为我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和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者,鼓舞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