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前几日长江三峡地区雨水频繁,降水量大,且较为集中,当地已正式进入今年汛期。为严防汛期环境安全事故发生,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闻汛而动,以迅应汛”,采取多项工作措施,加强汛期环境监管。
长江三峡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众多,地势陡峭,河溪密布。河溪两岸分布着当地主要城镇,是地方人口集聚地、关键交通枢纽、工农业重要发展区,河溪由此成为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而河溪又是汛期行洪主要通道。因此,当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要把严防山洪灾害引起次生环境污染,当作汛期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修复”原则,结合科技手段与公众力量,及时开展工作。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监测预警与风险预判。生态环境部门在明确专人紧盯网络舆情监测、环保举报、在线监测的同时,联合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水文监测、无人机和无人船巡查等技术,实时监控当地的雨情、水情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发布污染风险预警,提醒有关企业加强防范工作。比如,提醒污水处理厂保证备用电源、应急池等设施正常运行,防止暴雨期间污水溢流直排河溪。通过社区、媒体等渠道普及山洪次生污染危害,引导人民群众及时报告污染隐患,避免擅自处理。
加强重点区域动态排查,消除山洪灾害次生环境污染。对矿山尾矿库、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高风险区域进行“清单式”隐患排查,确保防渗、防溃坝设施完好,避免污染物泄漏。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地区、沿河旁溪、低洼地带的危化品仓库、油库等设施,提前加固防护堤坝或转移至安全区域,落实防泄漏、防浸泡措施。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指导农户清理农田残留农药化肥及其包装材料,减少强降雨冲刷导致的氮磷流失。完善相关截污工程或设施。比如,建设生态拦截沟渠,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溪数量,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另外,可在河溪关键节点设置临时围堰、沉淀池或活性炭吸附装置,拦截山洪裹挟的泥沙、垃圾及有毒物质,防止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善后工作。制定完善山洪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专项应急预案,明晰部门职责,压实各方责任,认真进行演练,积极应对风险。经常检修各种环境应急装备,合理储备各类环境应急物资,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山洪过境后第一时间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环境污染评估,标记污染热点区域,结合实际制定治理方案,开展污染修复工作。及时发布信息,促使当地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应对防治汛期山洪灾害次生环境污染过程进行复盘分析,找准问题原因,评估处置过程,评价影响程度,进行损害分析,从而减轻污染影响。开展长效生态恢复工作,通过植被重建、湿地修复、岸线整治、河道清淤等措施提升抗洪防污能力,降低山洪对河溪两岸山体及其生态系统的冲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
下一篇:南宁“好房子”创新发展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