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增速均较3月末明显加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增速超过8%。
“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发行提速。M2余额同比增长,一方面是低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与股市回暖相关,资金从理财回流至存款账户。”在受访专家看来,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总量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信贷结构可能继续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或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强化有所改善,居民贷款可能在就业和收入的环境改善和消费刺激政策下逐渐回暖。
政府债推高社融规模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3月末高0.3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7个百分点,比2024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创去年4月以来新高。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6.34万亿元,比2024年同期多3.61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增长3.58万亿元。
4月新增社会融资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多增主要来自政府债券净融资及未贴现等。其中,4月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量884亿元,同比少增246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当月减少279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34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9729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从分项上可以看出,4月社会融资同比多增1.22万亿元,主要源于当月政府债券融资,其同比多增1.07万亿元。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对记者分析指出,今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一是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债券加速发行,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超5万亿元,同比多增3.6万亿元,4月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贡献显著;二是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4月企业债净融资同比多增,债券收益率下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三是监管强化和市场活力疲软出现的叠加效应推动。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加快。其中,4月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注资特别国债发行,加上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持续推进,当月净融资约9700亿元,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大约0.3个百分点。下一阶段,预计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券仍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继续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低基数推动M2余额增长
4月社融同比大幅多增,M2增速也明显回升。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比3月末高1.0个百分点,比2024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M2增速重回8%的平台,创去年4月以来的新高。
孙立坚认为,M2余额同比增长,一方面是低基数效应,2024年同期存在“挤水分”操作,虚增存贷款减少,基数偏低;另一方面是存款回流,4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可能与股市回暖相关,资金从理财回流至存款账户;三是信贷支持存量盘活、增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在去年4月下发《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下称《倡议》)。《倡议》提出,银行应将手工补息纳入监测管理范围,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狭义货币(M1)余额109.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环比接近。孙立坚指出,广义货币(M2)增速显著回升,但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低迷,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由政府债券驱动,从这个结构看,市场活力的恢复还需时间,私人部门信贷需求仍显疲软。
孙立坚表示,当前外贸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债务置换工作持续推进,加上市场预期疲软的格局难以短期扭转,5月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有效信贷需求仍可能受影响。但另一方面,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会起到积极作用。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总量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信贷结构可能继续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或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强化会有所改善,居民贷款可能在就业和收入的环境改善和消费刺激政策下逐渐回暖,但整体改善可能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