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支票作为一种可流通票据,是出票人以自身名义要求金融机构从指定交易账户中支付特定金额货币给收款人的指令。支票的发展历史,是“一对一”的非中心化支付行为逐渐中心化的过程,从第三方介入支付、链式背书增信到集中增信,再到形成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平台,不同工具通过不同的增信方式,在提高支付便利化的同时,也逐渐增强了支付行为的中心化程度。支票与支票账户有关系,却不完全一致,个体可以脱离银行账户体系使用支票,支票具有“类现金”的属性;但支票账户属于存款账户的一种,尤其是在支票电子化以后,支票账户与存款账户基本融合,支票兼具“代币”与“账户”的特性。支付行为中心化程度逐渐增强的过程与加密资产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在当下对加密资产走势判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回看历史或许可以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支票的产生与发展:中心化程度逐渐增强
(一)支票的产生:第三方介入的支付行为
支票的发展与中世纪汇票(Medieval Bill of Exchange)有关(表1),汇票是由开票人委托付款人付给收款人,付款人一般是商业群体(合作伙伴或者是亲戚等)。在欧洲15世纪最早出现了支票,作为一种支付工具,主要用于同城结算。①第三方介入支付可以看作“一对一”的非中心化支付行为最早表现出中心化倾向。美联储理事沃勒2024年10月关于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金融关系的演讲中从历史的视角开始,提到大部分的金融关系天然是“成对的”(也就是“一对一”非中心化的),然而由于“组对”需要成本,这给中间人/第三方提供了利润空间,也产生了中间人的市场。寻求利润、降低成本,这是一切交易行为呈现“中心化”的动力。②出现第三方撮合交易的支付行为摆脱了完全“一对一”的去中心化交易属性,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中心化的特征。
第三方介入支付过程,产生了对信任的强烈需求。解决信任问题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代表了两种支付工具的发展:一种是通过分散化的方式进行信用背书,由若干信用等级较低的个体进行分散化背书增信;一种是集中式的信用背书,由某一个信用等级较高的机构进行集中背书增信。早期的商业汇票不能转手,这对支付便利以及商业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17世纪后,商业汇票逐渐可以转手,转手时经转让人签字背书,转手之后的汇票,如果债务人违约,则背书人承担责任。转手过程中的链式背书表达了一连串的借记关系,并且通过不断增加的背书增强了可兑换汇票的信用。可转手性极大地增强了汇票的流动性。在缺乏中心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对汇票进行背书并且实现可转手完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记账行为。这种信用机制以及签字背书的方式与比特币基本一致。支票由商业银行背书并进行支付,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欧洲。支票首先出现在一些商业汇票已广泛使用并且已经诞生商业银行的城市,主要用于地区内部的支付行为,这个时候的支票也不能转让。17世纪60年代,伦敦产生了基于支票的存款银行,在可兑换汇票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银行为用户建立账户,支持使用支票而非金属实物进行转账。
(二)支票的发展:得益于私人货币的式微
18世纪,商业银行纸币(Banknotes)产生。与支票主要作为支付工具不同,商业银行纸币代表的是商业银行信用,是基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发行的私人货币,代表了商业银行的对外债务,是一种IOU(金融要求权)。商业银行纸币和支票一样,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商业银行纸币以及后期的银行汇票由于是以银行信用背书发行,比支票具有更高的信用,且使用更为便捷,对支付效率的改善更大,但是在18世纪,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为了推广英格兰银行纸币而事实上压制了商业银行纸币的发展,1697年、1707年和1709年的议会法案禁止超过6个合作成员的商业银行发行纸币,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在公司银行业务领域的垄断权(Horsefield,1983)。这在客观上给支票的繁荣创造了历史机遇。类似地,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更方便地从国民银行提款并扩大政府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制定《国家银行法》(National Bank Act),对商业银行纸币的发行施加了严格的限制③,并第一次允许联邦特许的银行即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发行标准国家货币即国民银行券(National Bank Note)④,用国家银行券取代了私人银行券⑤,从而结束了自由银行时代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更为稳定和统一的货币体系。对美国商业银行货币的限制也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支票的广泛使用。从这里可以发现对支付效率的提高与否并非一种货币能否存活的关键。
(三)支票的普及:中心化清算提升支票支付效率
1913年之前,美国支票的结算主要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各家商业银行独立进行,主要通过物理运输纸质支票,依赖复杂的代理行系统,支票的清算基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扣或溢价。《美联储法案1913》(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创立美联储,并且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支票清算基础设施Fedwire。虽然法案不强制通过美联储的基础设施进行清算,但是由于联储清算更快捷、更优惠,由美联储进行清算的支票比例由1915年的2.9%增至1934年的65.1%(Gilbert,2000),并且实现了全国支票的平价清结算。支票的集中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支票的到账收款时间从1912年的5.3天降至1918年的2.4天(Quinn & Roberts,2008)。大萧条中大量的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在支票清算中的地位。2000年美国支票量达到40万亿美元,此后其市场份额逐渐被借记卡、信用卡以及其他电子支付方式替代(图1)。
二、支票与支票账户的关联与区别
支票与支票账户既有关系,又有区别。支票具有“类现金”的属性,使用支票并不必然要求拥有支票账户,在很多情形下,支票可以当作现金使用。在没有支票账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若干方式将支票兑现:在支票的发行银行兑换现金;在可以收取并兑换支票的零售商店或者专门的支票兑换点兑换现金;通过ATM机将支票金额存入特定的预付卡(Pre-Paid Card)中;也可以将支票开立给第三方,形成一张新的支票。通过以上方式使用支票,都不要求使用者具有个人银行账户,基于以上原因,支票也被称为“类现金”。
支票账户则属于存款账户的一种。2000年,美国通过《电子资金转移法案》(Electronic Fund Transfer Act,EFTA),在交易时通过磁墨水字符识别(MICR)技术从支票中提取电子信息,不需要再通过传统的纸质支票进行运输并完成清结算过程,这一系统性工程被称作“支票转换”,支票与电子系统产生深度融合。在“9·11”事件以后,飞机运输中断导致支票处理受到影响,2003年美国通过“Check21法案”,规定对支票进行扫描,并基于电子文件进行支付清算。在支票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电子化转型以后,实际上支票账户与活期存款账户一致。
支票账户与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和定期存款(Time Deposit)一样,实质上都属于存款,区别仅体现在操作层面上(表2)。由于交易是支票账户最主要的功能,支票账户没有交易次数及取款次数的限制,而储蓄账户与定期存款因存款稳定性的要求,存在交易次数限制。支票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都有路由和账号,可以通过账单付款、支票、电汇和其他电子存款等形式发送和接收资金。在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关联的情况下,在线登录银行账户时可以对两个账户进行操作,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资金可以互转。
三、对加密资产发展的启发
根据以上对支票账户体系以及支付工具发展历史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启示。
① 支票兼具“类现金”与“账户”的属性。支票与支票账户有区别。支票具有“类现金”属性,支票本身可以脱离账户系统使用,一个没有商业银行账户的人可以直接使用支票消费,也可以将支票兑换为现金,虽然严格意义上,只有在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属于M0,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美国的“提现”与中国意义不一样,支票亦包含在内,公司支付工资可以支付支票,小额个人之间支付也可以开立支票,在这种情况下,支票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扮演了现金的角色。甚至,如前文描述,没有支票账户的个体也可以使用支票。与此同时,支票账户属于存款账户,与储蓄账户和定期存款性质一样,支票账户属于M1⑥,进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进行货币派生。用户将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支票进行货币创造,与用户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过程一样。这种“类现金”的属性对于理解数字货币“代币”与“账户”属性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②历史上的商业银行纸币作为一种私人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便利性,然而由于对货币主权带来威胁、难以保证支付的平价性,最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目前蓬勃发展的稳定币是一种数字形态的私人货币,基本上锚定一类资产或者法币,也面临着与历史上的私人货币类似的发展困境。一是稳定币与历史上的商业银行纸币面临同样的信用风险。主流的稳定币包括USDT和USDC都通过宣称全额储备的方式来维持与美元的价值锚定,然而,货币发行面临超发的风险,图2为USDT和USDC的储备资产,除了大部分流动性较强的国债与货币市场基金之外,USDT有约250亿美元的“其他投资品”,USDC有约60亿美元的“其他投资品”,一旦发生挤兑,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不详,或难满足投资者兑换要求。受投资者信心、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稳定币的币值时常脱锚,这些都与历史上商业银行纸币呈现一定的相似之处。BIS(2023)对比了稳定币、代币化存款和央行数字货币,从平价性的角度认为目前流通的稳定币不符合成为安全的价值存储和作为支付手段的工具的要求。二是稳定币与历史上的商业银行纸币一样,面临着与主权货币的矛盾。历史上,无论是英国商业银行纸币还是美国自由银行时期的商业银行纸币都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然而,最终主权国家都通过税收等方式客观上压制了商业银行纸币的发展。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在一些通货膨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货币替代,给当地带来了铸币税损失。三是稳定币作为一种技术赋能的私人货币,面临来自技术安全性的挑战,包括挤兑的快速传染性、智能合约⑦以及预言机失准⑧放大价值风险、网络拥堵导致的支付风险等。
从历史上商业银行纸币的经验可以看出,由于政府的限制以及价值锚定难以保证,最终商业银行纸币都走向消亡,那么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型的私人货币,在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判断时,应更多地去理解历史的逻辑与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