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早上6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劳动用工综合服务中心暨零工市场已经是热闹非凡。
记者走进该零工市场,48岁的李先生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热水,脸上满是笑容。他分享道:“过去蹲在马路边等活,不仅要经受风吹日晒,还常遭遇骗局,如今在零工市场登记,很快就能找到靠谱的装修零活。”言语间都是对当下就业方式的认可与满意。
这个能提供就业援助、充电WIFI、休息热水、技能培训的零工市场,是内蒙古就业促进行动的生动写照。
记者在零工市场的服务前台,看到厚厚的用工登记册。负责人宁波翻到最新一页,指着密密麻麻的记录说:“这就像给每个求职者编了‘求职户口簿’,有位30岁的宝妈,孩子上学了,来参加了咱们这里免费的眼镜验光师培训后,成功匹配找到了眼镜验光师的工作。”这些藏在纸页间的故事,串联起了今年1097人次的就业轨迹,促成就业325人。
宁波指着档案里的数据:“这些带着温度的数字,每天都在生成新的就业故事。”像这样的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成153家,精准牵线的岗位覆盖了装修、家政、物流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巴日嘎斯台乡集市上,返乡青年小刘正攥着刚拿到的岗位手册舍不得撒手。
23岁的他去年从通辽职业学院毕业后,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牵线下,成了乡里光伏电站的运维员。“赶大集时顺便找工作,比刷手机靠谱多了。”他如是说。
他身后的招聘帐篷里,工作人员正给农牧民讲解就近就业政策:48岁的养牛户王大哥通过招聘会成了饲料厂工人,35岁的蔡姐在服装加工车间找到了针线活,这些新职业让 4.8万名农牧民的摩托车后座的收纳箱,从农具换成了工牌。
苏尼特左旗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室里,36岁的牧民哈斯其木格正在专注地调试模拟护理床高度。这个曾经只会放牧的大姐,通过15天的养老护理培训,在培训师手把手指导下,学习如何为老人翻身、测量血压、进行心理疏导。
结业那天,她凭借扎实的操作技能和耐心细致的态度,被康养中心一眼相中。这些新技能,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套马杆,拿起理发剪、咖啡杯和护理手册。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政策红利为企业和创业者注入强劲动力。大学生创业者王璐就是受益者之一。
去年毕业的她,凭借 1万元创业补贴和15万元担保贷款,在创业孵化基地开办了少儿编程工作室。王璐和记者说:“政策支持不仅圆了她的创业梦,还让她有能力带动更多人就业。”
在她不知道的角落,3693家像她这样的小微企业,正通过“免审即享”政策,收到总计1926万元的“及时雨”。
暮色四合时,玉泉区零工市场的热水依旧温暖。李先生揣着当天的工资走出大门,身后的电子屏还在滚动更新:明天有3场技能培训、5家企业招聘,还有新发布的几十个保洁、护工岗位......,这些数字不再是报表上的符号,而是48 岁装修工人掌纹里的腻子粉,是23岁运维员工牌上的反光,是28岁育儿嫂工资条的折痕,是26岁创业者电脑屏幕上的微光。
一系列数据展现了内蒙古就业促进行动的扎实成效。今年一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03 万人,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环比双下降;293.24万户经营主体享受政策红利 9.9亿元;2.06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激发创业活力;3352个重大项目带动9.3万人就业。
当政策化作一杯杯热水、一个个工位、一场场大集,就业便成了触手可及的温度,在内蒙古每座城市的晨光与暮色里,织就最温暖的民生答卷。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 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