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当前,中美关税政策进入一个重要的90天窗口期。
“从关税异常上涨开始,美国客户的货就一直压着没发,上周我们美国客户已经坐不住了,12日关税一降就开始疯狂订舱,把之前积压的货物一股脑全运出去。目前税率是基础关税+30%,也很高,但比之前好很多了。”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为了帮助更多外贸企业渡过难关,5月1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主持召开外贸企业圆桌会议。12家外贸企业、6家进出口商会代表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有关专家参会,就当前外贸形势、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交流。
“中方对通过对话沟通解决经贸关切始终持开放态度,依据中美日内瓦会谈共识,双方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就经贸领域各自关切保持沟通。中方将适时发布相关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对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表示。
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外需方面,短期因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税降幅超预期,二季度我国出口仍有支撑,但后续中美博弈或长期拉锯,国际贸易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需要政府和企业提前布局。短期来看,预计中国企业将加速“抢出口”,以应对未来的经贸关系不确定性,二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外贸均将保持一定韧性。
助力企业信心恢复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意味着中美迈出平等解决关税分歧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弥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王文涛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外贸工作。今年以来,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外贸形势非常复杂严峻,但我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展现出较强韧性。面对美方无端对我产品全面加征高额关税的行为,中方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了自身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赢得了国际尊重。
利好之下,不少外贸企业积压的货物得以快速运出。
当地时间14日,贸易追踪机构Vizion发布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为5709个标准集装箱,而截至5月14日的七天平均预订量飙升至21530个标准集装箱,这意味着在美国和中国互降关税之后,在美国下单的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277%。
“近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多元化贸易伙伴、优化贸易结构,不仅带来乐观的市场前景,也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地缘局势风险所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波动的前瞻性布局。短期内我国出口增长或将面临调整,但长期来看出口仍有一定韧性。”蔡伟表示。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1—4月份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仍具韧性。前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增速7.5%成为核心支撑。同时,4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6%,也印证外贸动能正持续释放。
毕马威中国发布2025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也显示,一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5.8%,基本持平于2024年全年增速。贸易伙伴方面,一季度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速较快,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出口同比增长8.1%。在4月的极限关税冲击下,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速进一步上行至20.8%。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未来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互利合作。
仍有望加大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仍在。
近期,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公告指出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Ascend芯片都违反了美国的出口管制,何咏前对此回应表示,美方公告是典型的非市场和单边霸凌做法,充分暴露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本质。美方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芯片产品以莫须有罪名加严限制,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严重威胁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
此外,特朗普称,此次降低关税不涉及汽车、钢铝,以及可能征收的药品关税,何咏前对此回应,关于美方针对进口汽车、钢铝的232关税,以及对进口药品发起232调查,中方认为,美方做法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径,不仅损害他国权益,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也无益于本国产业发展。中方敦促美方尽快停止232关税措施,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各方关切。美方此举不利于双方企业长期、互利、可持续的合作与发展。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中国企业正当权益。
蔡伟表示,展望未来,预计年内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力度及节奏仍将根据中美关税博弈进展、二季度出口和经济表现等关键变量相机抉择。降准将配合财政协同发力,并可能通过加大买断式逆回购、重启国债买卖等进一步补充流动性;降息将综合考量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率风险与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结构方面,现有政策工具可能进一步扩量降价,引导信贷投向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稳定楼市股市等的支持。同时,新的政策工具有望较快落地,可能包括新的再贷款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此外,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已被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总体框架之中。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